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员工正纷纷涌向车企,这一现象已成为行业新风向。从一线程序员到资深产品经理,再到市场高管,他们纷纷跳槽,抢抓新能源汽车这一下一个风口。最新的人事变动中,被称为“美女产品经理”的宋紫薇从vivo旗下子品牌iQOO离职,加入理想汽车,引发热议。与此同时,吉利旗下新造车品牌极氪从荣耀挖来了拥有数十年品牌市场营销经验的关海涛。关海涛此前在华为担任中国区CMO兼电商部部长,其跳槽进一步印证了手机厂商正成为车企的人才储备基地。
一位汽车行业猎头向《定焦》透露,近年来从手机行业转向汽车行业的人才数量显著增加,尤其在座舱研发领域,许多从业者来自手机厂。业内人士发现,许多手机终端从业者正纷纷跳槽至车厂。目前,中国四大手机厂商——华米OV(华为、小米、OPPO、vivo)已成为各大车企的重要人才来源。
这一新风向背后,是两大行业风口变迁的必然结果。新能源汽车近年来成为中国最大的风口,不仅吸引了巨额资金,也聚集了大量人才。以比亚迪为例,2020年至2022年间,其员工数量增长了34万人,总人数达到57万人,成为全球人数最多的汽车厂之一。2022年,比亚迪新增员工达28万人,相当于一年内“招”出一个比亚迪。其他造车新势力如蔚来、理想、小鹏等,同样实现了快速增长。2023年第三季度,理想跨越2万人门槛,蔚来则冲刺3万人。
相比之下,互联网行业却呈现出收缩趋势。脉脉高聘人才智库发布的《2023泛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报告》显示,近三年大厂人才流入流出比持续走低,从高速扩张转为局部收缩。2023年上半年,互联网行业出现明显的人才溢出现象,超过一半的跳槽者进入其他行业,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热点,人才流入流出比高达1.29。
手机行业同样面临增长瓶颈。中国手机出货量自2016年达到4.7亿台高点后持续下滑,去年创下十年新低。一位手机大厂前员工表示,手机行业需求骤减,上半年多家产业链公司裁员严重,人才过剩问题亟待解决。今年5月,OPPO旗下芯片研发公司ZEKU(哲库)突然解散,3000名员工集体失业,其中部分人流入汽车行业,例如十数名管理层加入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
回顾历史,手机行业曾作为移动互联网浪潮的载体,吸引了大量人才。但随着移动互联网落幕,过剩的人力资本开始寻找新出路。四年前,手机产业曾短暂追逐电子烟风口,许多从业者投身其中。然而,电子烟热潮迅速消退,而新能源汽车则展现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产业链优势,与手机行业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成为手机从业者自然的选择。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车机/座舱是手机和汽车关联度最高的领域之一。许多手机从业者转而从事车联和座舱开发。张锐曾任职于头部手机厂商,目前从事车联和座舱开发,他表示从手机行业转向座舱开发的人很多,其中不少来自通信领域,Android开发者和APP产品经理占比较大。某车企座舱产品经理指出,车机和手机底层均基于安卓系统,切换相对容易。
轩辕之学数智学院执行院长金永生分析,智能手机系统从业者转做智能车机系统具有优势,他们在消费者需求响应周期、用户体验工程实现以及系统迭代升级方面更为熟悉。例如,车机开发迭代周期通常为36个月或48个月,而手机则只需12个月,因此手机行业对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对接更为敏锐。
汽车猎头王志刚表示,从频率上看,座舱方向做Android应用层的跳槽较为频繁,而framework及以下的可选空间相对较小,稳定性更高。他总结道,应用层中的人负责独立模块,如语音、地图等,要求至少三年以上经验;中间层framework的看重项目和方向,如鸿蒙系统优化或AWS、PWS相关经验;底层做bsp或Linux内核的需具备两到三个完整项目经验;架构师(手机行业)若薪资到位,国内top5公司都能推荐成功。
每年有几个固定时间点,手机行业流动性较大,如三四月份OPPO绩效年终奖发放后,七八月份华为年终奖发完也会引发一波跳槽潮。然而,并非所有手机厂商的员工都能顺利转型。汽车行业存在专业壁垒,工作内容和性质差异较大。张锐是行业首批“吃螃蟹”者,他曾“瞧不起”做车机的人,直到亲身经历黑屏死机、花屏闪屏等问题,才意识到汽车行业对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更高要求。
金永生认为,手机和汽车在安全性、耐久性等方面要求差异较大,一些手机背景的人缺乏相应敬畏之心,需要车规级训练人员的协助。近年来,车企招人要求不断提高,需求减少但要求更高,细分领域更加明显。某自主传统车企智能座舱系统开发负责人表示,其更倾向于招聘有车机开发经验的人,而非手机背景的人。
车企主动求变,打破传统行业格局。张锐指出,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主机厂投资的新型零部件供应商,介于OEM和Tier1之间,相当于OEM自研零部件。传统OEM定义->Tier1开发->OEM集成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需求,沟通成本过高。车企开发新车型、召开发布会、交付新车的周期大幅压缩,新势力一年推出多款新产品,上市即交付成为行业趋势。
类似变化还发生在渠道端。传统车企通过经销商和4S店销售,而新势力更偏爱直营模式,并热衷做用户运营。汽车逐渐像消费品一样,与手机越来越像。车企选址开店、搭建线上商城、做精准流量营销,正是手机厂商擅长的领域。营销风格也发生变化,车企变得更为大胆激进,高管隔空喊话、拉踩友商成为常态。李想带动传统车企高管入驻微博,制造话题,掀起舆论战。
经营策略的改变导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脉脉平台上许多华为、小米市场线员工跳槽至理想、蔚来、比亚迪等车企。极氪从荣耀挖来中国区CMO兼电商部部长关海涛,理想则从荣耀挖来高管邹良军出任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宋紫薇加入理想汽车,引发行业关注,其高颜值和流量特质被认为与理想相符。
在车企从手机厂商挖人的同时,手机厂商也在布局造车或“帮助车企造好车”。蔚来手机NIO Phone正式亮相,计划9月28日开始发货,团队约600人。吉利收购魅族,将手机团队纳入汽车生态,极星计划年底发布智能手机。小米紧锣密鼓推进造车计划,首款车上市时间临近。华为虽未直接造车,但深度参与汽车产业链,为行业贡献大量人才,如理想汽车CTO谢炎曾任职华为软件副总裁。
这一轮人才流动改变了科技行业的职场生态和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车企和手机厂商之间形成“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微妙局面。今年以来,大部分车企扩张速度放缓,但汽车作为增量市场,行业高景气度仍将持续,车企将继续吸纳更多人才。如何通过销量增长打开局面,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成为车企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理想汽车销量稳居新势力第一,其品牌知名度提升,招人门槛也随之提高。
这一轮急剧的人才流动,不仅改变了科技行业的职场生态,也重塑了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两大行业的融合速度前所未有,未来将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