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FBIF食品饮料创新(ID:FoodInnovation),作者:FBIF,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近期,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引发全球关注,截至发稿已持续32天,预计将长达30年。9月11日,中新网报道首批7800吨核污染水已全部排入太平洋,后续排放计划引发邻国担忧。作为海鲜消费大国,许多网友开始囤积海鲜,同时忧虑海洋污染问题。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海鲜安全性的讨论,部分网友甚至根据洋流理论计算核污水抵达自家海岸的时间,试图通过囤积特定产地海鲜来规避风险。同样面临影响的韩国,9月3日#韩国石斑鱼大量死亡#话题冲上热搜,核污水排海导致民众消费意愿下降,渔业遭受重创。高温加剧了石斑鱼死亡现象,进一步凸显了海洋生态的脆弱性。
核污水排放体量巨大、持续时间长,科学家和环保组织担忧其可能对海域、海洋生物乃至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危害。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企业能否通过技术创新探索”人造海鲜”的可行性,从而缓解人类对传统海鲜的依赖和担忧?近日,食未生物(CellX)宣布完成首批悬浮培养鱼类细胞在200L生物反应器中的试产,标志着其向细胞培养水产品产业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全球范围内,人造海鲜创新正蓬勃发展,哪些企业走在前沿?商业化进程又面临哪些障碍?
01 海鲜供需失衡:蓝色粮仓告急
辽阔的海洋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但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正威胁着这一蓝色粮仓。全球人口持续增长,海水温度升高、海洋酸化、过度捕捞等问题导致渔业资源锐减。研究表明,全球约80%的渔业资源已过度开发,海洋渔业濒临崩溃。鲨鱼、吞拿鱼、马林鱼、剑鱼等大型肉食性鱼类数量锐减,若不采取可持续捕捞措施,2024年全球渔业资源可能耗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19年生物可持续鱼类种群占比降至64.6%,较1974年的90%大幅下降。自1974年以来,生物不可持续水平种群占比持续上升,2019年已增至35.4%。蓝色食品评估BFA研究指出,海洋蓝色食品在营养价值和可持续性方面优于陆生动物源食品。预计到2050年,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将翻倍,而全球人口预计将突破97亿。供需失衡的背景下,探索可持续的替代方案迫在眉睫。
02 人造海鲜:资本与科技的竞逐
近年来,人造海鲜概念逐渐兴起,吸引大量资本涌入。全球细胞培养海鲜公司数量激增,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美国Wild Type专注于实验室养殖三文鱼,已与1230家寿司店达成合作;BlueNalu与Thai Union、三菱合作加速亚太市场推广;Finless Foods致力于高端海鲜培育;德国Bluu Seafood是欧洲首家海鲜培养公司;新加坡Shiok Meats开发出细胞培养虾饺、龙虾肉等产品;韩国CellMEAT计划2023年商业化养殖虾;中国Avant Meats研发鱼胶、鱼排等产品;日本Open Meals推出3D打印植物基寿司;以色列Steakholder Foods采用3D打印技术生产石斑鱼产品。据GFI统计,2021年全球替代海产品公司完成15笔融资,募资1.7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细胞培养肉市场将达250亿美元。CellX研发总监陈双文表示,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准入完善,培养海鲜有望2-3年内登上消费者餐桌。
03 商业化障碍:政策、认知与成本
细胞培养肉技术虽前景广阔,但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诺贝尔奖获得者卡雷尔1912年的实验开启了细胞培养研究,理论上任何动物肉均可通过细胞培养实现产业化。南京农业大学丁世杰副教授指出,细胞培养肉是未来肉品生产新技术,可摆脱传统养殖。当前行业主要障碍包括:政策监管不足,全球仅美国、新加坡完成审批;消费者认知不足,17.6%受访者了解细胞培养肉;技术成本较高,培养基研发、细胞放大等环节仍需突破。CellX通过3年研发,搭建的细胞系和培养基平台可开发多种海鲜产品,近期完成200L生物反应器试产,单份产品成本低于400元,采用的单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具有高产量、高稳定性、低成本优势。
04 结语:科技守护蓝色未来
细胞培养肉符合农业转型升级趋势,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细胞培养肉等新型食品。面对海洋资源压力,细胞培养海鲜提供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科技创新终将实现人类理想——打造更环保、更友好的海洋食物体系。从实验室到餐桌,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科技引领生活的承诺终将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