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定焦(ID:dingjiaoone),作者:布鲁斯,编辑:向园,微新创想经授权发布,头图来源图虫创意。十一假期,阿宁在酒店点了一份外卖,外卖员称已经放到酒店大堂,一会送上来。几分钟后,客房的电话响起,里面传来AI提示开门的声音。阿宁打开房门,一台机器人站在门口,显示屏显示点击按钮取货,她取出外卖后,机器人便离开了。而她在办理入住时,也看到有机器人正在酒店大堂拖地。送物机器人她好奇,非一线城市的酒店都已经用上了机器人?机器人成了酒店的标配?

2021年前后,资本烧热了这个风口。数十家服务机器人企业均获得了最新一轮的融资,酒店机器人头部企业云迹科技还在2022年完成上市辅导备案,冲刺科创板。也正是在2021年,拿到大额融资的企业开始铺货,疫情期间催生出的“非接触式送货”的习惯,也使得酒店成为商用服务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但很快,到去年下半年,多家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传出裁员和亏损的消息。发展到今年,这一赛道的融资消息更少,这被外界视为行业降温的标志。

有从业者这样分析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在2022年遇冷的原因之一:此前,一众创业公司受到资本追捧,不少企业都选择了盲目扩张,打起了价格战,增加了商业风险。而酒店方在实际使用机器人后,一系列不足之处也随之浮现。商用服务机器人在酒店领域经历了起起伏伏,随着行业进入平淡期,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控制成本、寻求盈利的挑战,更需要思考如何为酒店提供真正的价值。随着酒店和餐饮的火爆,这个赛道会迎来反弹吗?

01酒店机器人四大门派:火于2021,冷于2022

如今打开本地生活和酒旅APP,大多酒店餐馆都标注有机器人服务。常用的机器人类型大体可分为迎宾引导机器人、送物送餐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那么,都是哪些公司在做酒店服务机器人?伴随着机器人应用走向成熟,赛道内的玩家越来越多,将其分为四派。

第一派是酒管集团和地产集团投资的企业,如优地科技、远鲸科技、汤恩智能。这些企业背后是如家、华住、东呈酒店集团,以及碧桂园等地产集团。其中远鲸科技母公司的创始人和执行董事,也分别都有酒旅行业高管的背景。酒管公司为自己加上科技的光环,机器人公司获得现成的客户,这两方的合作在机器人上实现了共赢。

第二派是OTA平台和本地生活平台投资的企业,如云迹科技、擎朗智能、普渡科技和高仙自动化等。这些企业背后站着携程、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玩家,为其提供供应链资源、上下游应用场景,这些机器人也提供室外的配送服务。

第三派玩家,则是拿到了科大讯飞、腾讯、猎豹移动等互联网公司的投资。和上述两派有一定重合。如今都在开发大模型的大厂们,不仅能为其提供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还能指导互联网的打法。

第四派则是靠“资源+技术”起家的创业企业,比如穿山甲最早从液压设备起家,而后向服务机器人转型,优势在于工业制造和稳定量产的能力。再比如麦岩智能,是由融创前高管、北航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专家共同创立。

上述四大门派的主攻方向是配送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价格范围在2万至8万之间。其中,配送机器人因为大多是在封闭的室内活动,技术难度相对较低,而清洁机器人对清洁的“贴边”处理要求严格,且产品需要适应酒店底面布局的改变和地面材质的更换,技术难度更高。相比之下,配送机器人的销量大于清洁机器人,但价格低于清洁机器人。

今年7月,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发布的《商用服务机器人中国市场份额,2022》报告显示,擎朗智能和高仙自动化两家合计占据了约50%的商用服务机器人整体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大多成立于2016年-2019年之间,原因包括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成熟。

2015年,政府宣布全面实施二孩政策,这一政策反映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让服务机器人行业看到了前景。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补充称,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适龄劳动力供给减少,需要机器人来填补减少的劳动力。在人口结构变化的驱动下,凭借“便宜好用市场大”的投资逻辑,云启资本在2016年10月下注了擎朗智能。

同时,商用服务机器人主要运用的SLAM(即时定位和地图构建)技术、多模态人机交互、传感器、智能芯片、底盘技术等,从2016年左右起步,在近几年日益成熟。这些企业的主要成本之一便是技术投入,根据自研技术和软件及外采技术的不同,各家的成本也有所不同。

2021年,行业迎来上升期。从融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主流企业都拿到了3轮以上融资,并在2021年拿下数十亿元融资,部分企业融资到D轮,在资本的加持下,行业逐渐迈向成熟期。赛道的火热带来了热钱,也催生了泡沫,仅过了一年,这些企业几乎都停止了融资。

2022年2月,云迹科技宣布完成科创板上市辅导备案,但在下半年传出了裁员消息。同时期传出裁员消息的还有普渡、擎朗、高仙等行业头部公司。去年以来,赛道归于平静,“求稳”成了各机器人厂商2023年的关键词。

02酒店机器人,到底能不能省钱?

过去三年,酒店服务机器人逐渐标配化,一部分原因是疫情期间无接触配送的兴起,另一部分原因是酒店人工成本逐年上升,部分工种如保洁,面临着招工难、流动性大的难题。而酒店机器人行业逐渐遇冷,本质问题还是机器人没有达到酒店降本增效的预期。

很多销售在推销自家机器人时,通常会提到,机器人整机购买成本低于雇人成本,可以为酒店减少人力成本,而且机器可以工作3-5年,两年多即可回本。但结合酒店从业者的说法来看,实际情况没有那么乐观。一来,酒店保洁员更重要的工作是更换布草和房间打扫,机器人替代不了;二来,机器人在清洁酒店的大堂或走廊地面时,很难进行应急清理和边角清洁,还是需要人力。

在负责酒店机器人采购的徐远看来,酒店没有专门的配送员和单一区域的清洁员,机器人替代的只是部分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减轻员工工作量,让员工有时间专注于其他工作,至于有了机器人是不是就能不招人或者少招人,每个酒店的考虑也不同,决策和补救成本也很高。

“酒店服务机器人的优势是,在同样的成本下,机器人干的活更趋于标准化和稳定化。”麦岩智能创始人兼CEO李宇浩称,比如酒店大堂一天要清洁7到8遍,人会偷懒、有情绪,但是机器人不会,且机器人除了充电的时间外,已经能全天24小时工作。

目前的酒店服务机器人可以提高人效,为酒店带来一定便利,但机器人只能助人,不能替人,更远未到“取代真人”的地步。机器人更多是一种补充劳动力,和人力是锦上添花的人机协作关系,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在ROI不理想的情况下,酒店使用服务机器人,更多是出于差异化服务的需求。有了服务机器人,能提高整个酒店的科技感、品质感及独特性,同时也给住店客人增加了一点新鲜感,拥有机器人送货上门和自动清洁的体验。

阿宁观察到,每次送完餐,机器人都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合影。而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会发帖称,自己入住酒店有机器人服务,这会侧面达到为酒店宣传的效果。不过,不少酒店在采购机器人、试水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不少bug。

一位酒店管理人员发现,一些机器人的功能过于单一,主要用于单向送货和清洁服务;日常维护和发生技术故障的维护成本高;机器人的系统集成性弱,难以融入酒店的信息化闭环。另外,不可忽略的是,酒店部署机器人不只是采购机器那么简单,背后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比如WIFI信号的全覆盖,坡度或台阶路线的改造,以及电梯梯控、客房内部智能终端系统适配等。

酒店大堂的玻璃转门和玻璃墙,大多数机器人基本无法识别,容易对激光雷达容易产生干扰。用户也有类似吐槽,一天晚上,阿宁点了一份外卖,但当外卖员告知餐食送至前台后,过了40分钟依旧没有等到机器人,前台告知她前方排队多人,机器人运力不足,最后饭到她手上时已经凉了。

多位创业者也称,机器人行业确实是买方市场,其中有一个原因是,酒店方永远可以选择用人力。但李宇浩认为,酒店方对优质的机器人产品是有需求的,只是行业还没有做得足够好。

03行业降温,都怪价格战?

2022年行业降温,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增加酒店方采购机器人的意愿,以及增加市场占有率,部分企业开始打价格战。有从业者表示,有同行不仅和竞争对手打价格战,甚至自己跟自己打价格战——不同渠道之间打价格战,“这简直匪夷所思”。

徐远告诉「定焦」, 酒店采购配送机器人,一种是按房量计算,一种是按房间布局的复杂性来算。一般来说,一个机器人服务50个房间,一个楼部署一个机器人。他接触到的机器人品牌,以前定价是七八万一台,现在基本降到2万左右,采购一次能用3至5年。价格降幅如此之大,原因可能是厂家将功能简化,或是亏本抢占市场。

2022年,智能服务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公开列举了一些行业“怪象”,如融到巨量资金后,扩张销售队伍、打价格战、用激进的销售策略冲击账面销售额,关键时刻靠代理商冲业绩,预付款20%甚至10%就发货。就在行业卷向价格战的时候,玩家的利润越来越薄,一些新兴厂商开始在行业已有产品的基础上,代工生产一个简略版本,加剧了市场的混乱。

陈昱称,过于低端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和生命力,产品交付的越多,问题越多,口碑越来越差。而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优势,可以去压供应链控制成本,恶性价格战只会扰乱市场。打价格战的原因可能跟过去有些投资方不在乎亏损有关,但现在的资本市场同样看重盈利。

李宇浩以自身为例指出,在产品和技术成熟度不够的时候,企业可以进行战略上的亏损,但随着产品的量产和技术的成熟,就必须要想办法降低成本,获得合理的毛利,以及向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方案。

根据亿欧智库的数据显示,2021年终端配送机器人年出货量在万台级别,预计未来五年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34.8%。而商用机器人2021年出货量为上千台,未来五年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50%。这意味着,酒店机器人的渗透率和出货量仍有较大的增量和前景。各家拼的是成熟、稳定的产品,行业需要的是具备量产能力和全链条供应链资源的玩家。

另外,酒店机器人还可以通过增加功能提供更大的价值,比如增加安全巡逻、消防检查等功能,或开发出出餐、做咖啡、智能布草的协助功能等。“这条路线就是特斯拉的路线,客户买了一个硬件,未来可以通过很少的边际成本就得到更多的功能。“李宇浩称。

04酒店机器人,下一步怎么走?

看似是大势所趋的背后,酒店机器人的生意并不好做。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商用机器人全行业几乎都未实现全面盈利。这个行业经历了2021年的融资热潮之后,用亏损换取野蛮扩张,紧接着2022年就经历“募资难”和“裁员潮”。

陈昱称,好在各家意识到价格竞争和无效率的增长,其实是恶性循环,在未来的两到三年里,提高人效、打正利润、扩大销售规模,才是首要任务。“未来三四年里,头部企业有上市机会。”这或许也意味着,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技术竞赛、设计竞赛和融资竞赛已经过去,竞争点已经转为产品量产、成本控制,以及对产品使用场景的理解度。

盈利难之外,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本身的壁垒也不够高。研究过这个赛道的英诺天使创始合伙人王晟称,这个行业早期具有一定技术门槛,项目可以讲零售终端的故事,即供应链的故事——机器人入驻到酒店,一旦起量,每一个机器人都变成一个小型便利店,依靠供应链的优势和选品的能力,赚取服务费而非单一的销售费用。但这个故事想要成立,需要足够的渗透率和市场占有率。

在酒店机器人的使用率有限,客人没有养成在酒店购物的习惯,以及服务型机器人技术链条够长却不够智能的情况下,这个行业的壁垒不是很高,变成了一门依赖渠道的生意。“每个玩家可能都会吃到一块区域,但国内的商业楼盘主体又比较分散,同时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销售的成本也很高。因此,国产的头部企业开始高端化转型。”王晟解释。

李宇浩认为,商用服务机器人本质上是个面积生意,国内商用面积跟家用面积可能是4:6的数量级对比,同样面积下,商用的清洁成本比家用要高,换句话说,商用清洁市场比家用要大不少,只是产品成熟度和成本控制能不能达到市场的需求,还需要时间验证。

对于依旧留在牌桌上的玩家来说,历经2016年-2017年的产品demo阶段,2018年-2019年头部企业小规模量产阶段,到2020年-2021年迎来爆发,行业进入无序扩张期,好处是市场加速受到教育,服务机器人的概念渗透到各行各业,弊端是2022年行业迎来寒冬,酒店和餐饮线下业态开始收缩规模,各家的重点转向海外市场,“2022年-2023年变成出海元年,行业恢复健康发展”,陈昱称。

当前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正在快速拓展全球市场,欧洲、日韩、北美、中东、新澳等国家和地区,是其主要市场。服务机器人主要厂商的出货量

李宇浩解释,一方面,海外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更高,且海外服务业的缺工同样明显。在国外,可能机器人替代半个人,酒店就有买单意愿。除了出海,拓展产品线和使用场景也是一条出路,一些头部企业已经从餐饮酒店逐步拓展至医疗、商超、农业、教育、养老等行业,这其中的壁垒是对客户需求的理解程度。

长期来看,大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对行业依旧保持乐观态度。随着酒店和餐饮业态迎来复苏,服务机器人行业有望迎来反弹。等到60后进入退休阶段,将会产生巨大的劳动力供给短缺,服务型机器人或将成为刚需。李宇浩称,但是短期内,整个行业仍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包括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客户、盈利等多方面。

王晟认为,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没有问题,未来世界肯定会充斥着众多的机器人,就跟现在充满了车一样。只是在当下阶段,很多B端机器人离智能体还差得远,仅仅满足单一的功能。未来机器人将融合新兴技术,比如云计算、具身智能等,到那时机器人时代的帷幕才正式拉开。企业在到达所谓的未来之前,能做的就是先活下来,以及思考到底哪些机器人使用的场景,值得投入高成本进行智能化升级。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微新创想转载,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20日

08:37
2025年11月19日,全球知名电子产品维修平台iFixit发布了一份深度拆解报告,首次揭示了苹果公司在iPhone Air的USB-C接口外壳上创新性地应用了3D打印金属工艺这一前沿技术。据报告详细披露,该关键零件采用先进的BLT激光粉末床熔融设备,以回收钛金属为原料进行精密制造。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零件表面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链状纹理,初步分析认为这可能是通过...
08:37
2025年11月19日晚,备受瞩目的东风风行星海S7 800V超快充版正式揭开神秘面纱,正式登陆市场。新车共推出四款车型,分别搭载565km和650km两种续航版本,并特别推出限时置换一口价活动,起售价仅为10.59万元,为消费者带来极具吸引力的购车选择。 作为基于东风汽车全域800V高压平台打造的旗舰车型,星海S7 800V超快充版在性能与效率上实现了...
08:37
2026款特斯拉Model X的轻量化成果在近日浮出水面,特斯拉车辆工程副总裁拉尔斯・莫拉维于2025年11月18日确认,该车型实测重量仅为2367kg,较2016款Model X实现了181kg的显著减重。在当前汽车行业普遍面临增重趋势的背景下,Model X凭借一系列创新技术升级,成功实现了逆势瘦身,展现出特斯拉在车身轻量化领域的领先实力。 电机系统的革...
08:03
11月17日,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并指定国泰君安证券作为独家保荐机构。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企业专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表现,已成长为行业领军者。根据2024年的财务数据,卡诺普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焊接机器人出口商,更在国内焊接机器人制造商中稳居首位,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公司由李良军、朱路生...
08:03
2025年11月20日,联想集团正式发布了其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第二财季财务报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与卓越的市场表现。财报显示,联想集团本季度总营收高达14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不仅刷新了历史记录,更彰显了其持续稳健的发展态势。令人欣喜的是,经调整净利润也达到了36.6亿元,同比增长25%,进一步印证了公司业务的健康运营与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
08:03
2025年11月19日,OpenAI正式发布了全新的智能体编程模型——GPT-5.1-Codex-Max,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Codex系列发展进入新纪元。作为Codex界面的默认模型,GPT-5.1-Codex-Max不仅继承了前代产品的强大功能,更在性能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该模型创新性地引入了"压缩"机制,能够在数百万级别的token上下文中实现持续高效运...
08:03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日审理了一起备受关注的直播带货纠纷案,最终以消费者胜诉告终。法院认定涉事商家存在虚构中奖订单、拒不履行促销承诺等欺诈行为,依法作出判决。这一案例不仅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直播带货行业敲响了警钟。 2025年2月13日,原告孙某在被告直播间积极参与促销活动,成功抢下首单并支付299元。当时公屏实时显示其位列前两名,符合"前两名下单免单...
08:03
2025年11月19日,汽车行业传来重磅消息,广汽丰田宣布将在2026年全面停产两款核心燃油车型,其中一款月销量突破千辆的紧凑级轿车,以及一款年销量超过万台的中型SUV,这两款车型合计销量占其2025年前10个月总销量的五分之一。这一决策背后,是丰田中国对产品策略的重大调整,核心在于终止向两家合资企业投放“姊妹车型”。受此影响,一汽丰田也将停产一款年销量逾万...
08:03
2025年11月20日,科技界迎来重磅消息Meta首席科学家杨立昆正式宣布,在为公司效力十二载后决定离职,并将创立一家专注于Advanced Machine Intelligence(AMI)的AI初创企业。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杨立昆职业生涯的全新起点,更预示着AI领域即将迎来新的变革浪潮。 自2013年加入Meta以来,杨立昆始终致力于推动AI技术的边界拓展...
07:22
2025年11月20日,科技巨头英伟达发布最新季度财报,其业绩表现惊艳市场,被公司内部誉为"杰出的"。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的创新先锋,在CEO黄仁勋的卓越领导下,正引领全球AI芯片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份亮眼财报不仅彰显了英伟达在人工智能硬件领域的领导地位,更印证了其技术战略的前瞻性。 财报发布之际,英伟达再次重申其雄心勃勃的5000亿美元年收入长期目标。这...
07:22
2025年11月20日,科技巨头英伟达成功举办了备受瞩目的分析师电话会议。这场重要会议于美国当地时间晚间举行,吸引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众多资深金融分析师的积极参与。与会嘉宾围绕最新财务报告、业务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战略规划展开了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聚焦于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的卓越表现、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引擎以及全球供应链的优化布局。通过先进的线...
07:22
2025年11月19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价格强势突破97550元/吨,创下年内历史新高。这一显著的价格上涨主要得益于锂资源供需格局的持续变化,而具备成本优势的盐湖提锂产业链正因此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全球最大的盐湖提锂基地,我国青海地区在提锂技术上已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自主“吸附+膜法”提锂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经过近20年的持续技术攻关与积累,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