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以其独特的海滨风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这座山东半岛的明珠城市中,青岛人往往以自己的籍贯为傲,很少提及自己是山东人。这种独特的地域认同感源于青岛的卓越地位——它不仅是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和国际性港口城市,更是副省级市、国家计划单列市和特大城市。作为北方少有的“万亿城市”,青岛的经济总量远超省会济南,被誉为“北方第三城”,仅次于北京和天津。这份优越感已延续百年,其中更夹杂着淡淡的历史忧伤。
青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这里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诞生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灿烂文明。春秋战国时,即墨城(今平度市境内)的建立开启了山东地区城市文明的篇章。明代,“青岛”之名出现,最初指即墨县以东的小岛(现三平岛),后扩展至陆地,形成“青岛村”“青岛山”“青岛口”等地名。因濒临胶州湾,青岛在明代成为重要的海防要塞,隶属山东莱州府管辖。
晚清时期,随着海上压力加剧,清政府将即墨县仁化乡下辖的十几个渔村统称为“胶澳”,派兵驻防。近代青岛的崛起始于德国强占胶州湾这一屈辱历史。1890年,德国为争夺殖民地,将目标锁定在北方的胶州湾。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早在1869年就注意到胶州湾的优越地理位置,认为其是未来铁路网的滨海终点和进入华北的海上门户。德国东亚巡洋舰舰队司令蒂尔皮茨和海军署建筑顾问福兰西斯相继考察胶州湾,确认其适合建立海军基地和商业港口。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占领胶澳地区,次年迫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胶澳地区租借99年,青岛随之沦为德国殖民地。
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长远规划,强行收购土地修建住宅区,从本国引进技术人员建设公路、住宅、学校、公园等基础设施,并斥巨资修筑青岛港,配套建设仓库、铁路、灯塔等设施。德国的开发使青岛迅速从无名渔村成为北方重要港口城市。1900-1910年,青岛贸易量达百万吨级,贸易金额从400万两白银飙升到6000万两;人口从不足万人发展到近20万,取代烟台、济南成为山东最大贸易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掀开了近现代历史的序幕。1922年,中国通过谈判以6100万日元代价收回青岛。民国期间,青岛被列为“特别市”,轻工业发展迅速,纺织、缝纫机和自行车行业尤为突出。青岛四方机车厂还研发生产了新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这些成就几乎全部依靠自我奋斗实现,青岛在毫无外力援助的情况下,创造了工业发展的奇迹。
解放初期,青岛工业规模占山东省近70%,但城市家底并不厚,农民生活艰苦,城区道路多为沙土路,公交路线仅有3条。为带动全省发展,山东开启了“十万工人出青岛”的迁移潮。上世纪60-80年代,青岛为省内多个城市援建工厂、学校,累计超百所,输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5万,创造就业岗位超100万。这段历史值得山东人铭记,也是青岛人自豪的篇章。
青岛的工业发展始终走在前列。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纱锭、线锭和织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与上海、天津并称纺织工业“上青天”。1952年,青岛联华缝纫机器制造厂生产的“鹰轮牌”缝纫机成为全省生产的发端;国营青岛自行车厂成为全国第一家大飞轮自行车制造厂;青岛四方机车厂研发生产了新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这些成就几乎全部依靠自我奋斗实现,青岛在毫无外力援助的情况下,创造了工业发展的奇迹。
然而,长期的无偿“输血”对青岛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一度面临城建扩容期没钱修路的窘境。政治运动中,青岛经济也出现严重衰退。196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下降15.3%,农业产值跌入建国后最低谷。1978年,青岛市地区生产总值不到天津的一半,甚至不如东北的沈阳。幸好青岛工业的老底子还在,1981年成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列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这一时期,青岛依然是山东重要的财政“奶牛”,财税上缴省级比例高达98%,位列全国第一。1986年,青岛获批成为全国第8个实行计划单列的城市,获得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但压力也更大。成为计划单列市后,青岛不仅要承担上缴中央财政的任务,还要继续上缴山东省财政,只是额度有所减少。青岛主动承担了山东上缴中央财政的部分额度,减轻了省内其他城市的财税负担,这是对山东又一项巨大贡献。
青岛的崛起离不开其独特的品牌和质量意识。作为全国最早提出并率先实施“品牌战略”的城市之一,青岛逐渐摸索出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特色发展之路。1985年,海尔厂长张瑞敏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砸出了海尔的信誉和品牌,更唤醒了青岛众多企业的质量意识,带动了生产和销售额的提升。1987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9.8%。
从“上青天”到“五朵金花”,青岛不仅继续充当着山东制造业的“主心骨”,也逐渐学会了打“资本牌”。青岛啤酒在全国享誉百年,1991年与海尔冰箱同时入选全国十大驰名商标。进入九十年代后,青岛啤酒对国内市场展开“地毯式”轰炸,各种“当月酒”“当周酒”层出不穷,多到青岛人来不及找到合适的空瓶,纷纷用塑料袋去装新鲜的啤酒,这个习惯也流行至今。1993年夏,青岛啤酒实现A股和H股在上海和香港上市发行,随后通过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在中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50多家啤酒生产基地,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1998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工业生产总值实现880亿元,同比增长12.7%。那一年,青岛上缴中央财政22.15亿元,远超同期的大连、宁波、厦门、深圳等城市上缴额度。而当年,山东全省上缴中央财政也只有25.4亿元。如此经济规模,青岛早期是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城区实现的。
90年代初,青岛主城面积仅为92平方公里,为解决发展瓶颈,青岛决定规划、开发东部城区,打开城市发展新局面。1992年,青岛吹响了“东部大开发”的号角,开始了整座城市的“再生长”。青岛的城市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早期,青岛核心区域是八大关、中山路、团岛一带的老青岛,文登路、福山路、栖霞路等地势较高的沿海区域一直是达官贵人的休养胜地。百年青岛,以西部的山海湾角城为傲,但也长期困守在西部。
随着市场经济的提出,全国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热潮。山东对青岛寄予厚望,明确提出全省的对外开放要以青岛为“龙头”。青岛当时资金并不雄厚,还要承担两级财政的上缴任务,如何顺利完成这项宏大的计划?压力给到了青岛,时任市委书记兼市长俞正声提出两条意见: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战略方针上要下决心东移,拿出最好的地段,按照城市统一规划,面向国内外拍卖。最终,青岛以“一园(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三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保税区和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三线(烟青、济青、环海三条主要公路)”为重点,加上乡镇企业利用外资、老企业嫁接改造、东部新区开发和第三产业发展这四个“轮子”,使青岛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一个各有侧重、优势互补、梯次拓展、合力并进的新局面。
青岛通过出让老市区中心的市四大机关办公楼用地为契机,通过海外招商宣传,迅速与一批国内有影响、有实力的外商签订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获得了宝贵的前期开发资金。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海内外有200多家企业、机构前来洽谈,青岛出让的地价由最初的每亩40多万元升至200多万元仍供不应求,很快便将规划开发的东部土地出让完毕。青岛市委、市政府的“举家东迁”无疑是一个极为英明的战略决策,对市区东部开发建设乃至青岛城市的长远发展都影响深远,不仅塑造了青岛随后二十年的城市发展格局,更激发经济、文化产业体系由此腾飞。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青岛不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工业总值更是直线飙升。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青岛早在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就突破了万亿大关,成为全国第九个工业“万亿”城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广州。2016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0011.29亿元,成为全国第12个GDP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城市。城市经济的提升,总会带来人口上的激增。2021年,七普数据显示,青岛常住人口达到1025.67万人,正式跻身“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行列。
对青岛来说,更自豪的称呼还是来自制造业。青岛在重新确立工业强市的目标后,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速度加快,在赛迪发布的“2021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位列第八,而且是北方城市中的“独苗”。激动的青岛媒体由此喊出“北方制造业第一市”的名号。这个称呼也不为过,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青岛的家电制造产业早已是全球产业的重要一极,是不折不扣的“家电之城”。
2020年,青岛市家电产业链规上企业实现营收1935.6亿元,家电“四大件”总产量达5375.7万台,其中青岛家电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总产值比重接近30%;2021年,青岛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国家战略中占得先机。昔日“五朵金花”中的海尔、海信与澳柯玛,已成为青岛家电当仁不让的头部品牌。其中,海尔冰箱连续13年稳居全球销量第一,海信电视出货量份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澳柯玛冷柜持续保持全国同类产品销量第一,即便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较于超一线国际品牌也不遑多让。
同时,青岛家电产业共拥有全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27个,拥有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家用电器)等41家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集聚了60余家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链接全球5万多个技术创新资源,是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最多的家电集群。随着家电产业的新一轮创新大潮兴起,青岛智能家电产业以及零配件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青岛经济的“压舱石”。
青岛市的海洋产业同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涉海资源“独一无二”。与此同时,青岛还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四、第五。2022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14.4亿元,稳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青岛还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国内旅游收入超过千人民币亿,约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旅游业也同样是青岛的支柱性产业。
然而,青岛经济总量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山东乃至整个北方都算独领风骚,但距离“先进制造”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以规模以上工业营收来看,2022年青岛为1.18万亿元,而同为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宁波则达到2.47万亿元;对比新崛起的工业城市杭州(2.04万亿元)和苏州(4.36万亿元),青岛依然落下不少。此外,北方城市中,与青岛在制造业领域不分伯仲的天津,论综合实力都要领先青岛好几个段位。2022年,天津的工业增加值为5402.74亿元,青岛只有3966.45亿元;同时,天津已经拥有8个千亿产业,总营收合计13816亿元,相较于青岛,优势仍明显。
青岛正努力拉近与天津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差距,但想很快超过天津,并不容易。而且青岛还面临着省会济南的追赶,彼此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前有强敌,后有追兵,青岛能否实现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标,又何时真正成为“北方制造业第一市”,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