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提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预测:在未来4至5年内,太空将成为最具成本效益的AI算力基地。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太空独特的优势——近乎无限的太阳能供应以及高效的辐射冷却方式。马斯克进一步阐述,随着AI计算集群规模的持续扩张,地球上的电力和散热系统将很快达到其承载极限。他预计,未来AI算力所需的持续功率输出可能高达200至300吉瓦,甚至接近1太瓦的惊人级别。
要理解这一数字的分量,不妨将其与现有电力设施进行对比:一座典型的核电站能提供的电力约为1吉瓦,而整个美国的持续总发电量也不过490吉瓦。面对如此庞大的能源需求,在地球上建设相应规模的发电厂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马斯克坚定地认为,太空才是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观点。英伟达CEO黄仁勋对此提出了尖锐的质疑,直言马斯克的太空AI数据中心计划目前还停留在”梦想”阶段。黄仁勋指出,即便是在看似理想的地球静止轨道,建设大型AI数据中心也面临着诸多技术瓶颈。例如,兆瓦级的GPU集群需要数万平方米的散热装置,这一规模远远超出了当前航天器的部署能力。此外,将如此庞大的设备送入轨道需要进行数千次的高成本发射,这在马斯克设定的时间框架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除了工程规模的挑战,太空的严苛环境也对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高性能AI芯片在未经改造的情况下无法承受地球静止轨道的强辐射。为了使这些芯片在太空中正常工作,必须对其进行重度屏蔽或设计全新的抗辐射方案,而这些方案往往会影响芯片的性能表现。同时,与地球的高带宽连接、自主服务、碎片规避和机器人维护等关键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尚未达到实用的成熟阶段。
划重点:🌌 马斯克预测未来五年太空中的AI算力将比地球更具成本效益。 🚀 黄仁勋对马斯克的太空计划表示怀疑,认为目前仍面临技术挑战。 💡 大规模AI数据中心在太空的建设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