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base深度报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横空出世,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人类获取知识的传统模式。奥克兰大学商学院知名教授帕特里克·多德在权威媒体《对话》(The Conversation)上发表重磅文章,深刻剖析了AI技术对高等教育领域的颠覆性影响。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以极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知识传播,大学作为知识殿堂的固有价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德教授强调,面对AI浪潮,高校必须彻底革新其核心功能定位,积极融入这个由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时代。
多德教授在文中系统梳理了大学知识体系的演变历程。长期以来,高校始终坚守”知识稀缺”的核心原则,通过独家课程体系和学位认证制度来彰显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独特价值。然而,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现代大型语言模型不仅能精准检索海量信息,更具备深度解释、跨语言翻译和高效知识总结的强大功能,使得原本”稀缺”的专业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变革已经在全球劳动力市场引发连锁反应。据统计,自ChatGPT问世以来,英国入门级职位空缺数量锐减约三分之一;美国部分州更是率先取消公共部门职位的学位门槛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多德教授指出这场知识革命并非”一刀切”的全面贬值。虽然基础性知识的价值正在逐步降低,但那些难以量化却至关重要的隐性知识——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伦理决策水平、创新思维以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仍然是AI无法企及的稀缺资源。教授明确表示,未来教育的核心要义将从单纯的信息灌输转向关键人类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为应对这一历史性转型,多德教授提出了四项具有前瞻性的高校改革建议:首先是通过”评估转型”,将课堂教学评估的重心从死记硬背的知识记忆转向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其次是投入资源打造”体验式学习”新模式,建立专业导师指导体系,创设高度仿真的现实场景,并利用AI技术辅助开展伦理决策研究;第三是创建”技能微证书”认证制度,针对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伦理判断等关键素养开发专项认证;最后是深化”产学研合作”,高校提供专业知识理论支撑,企业贡献真实商业案例,学生专注创新方案的验证与完善,共同培养适应未来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多德教授在文末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吁:在智能时代,大学必须完成从”信息源”到”判断力中心”的华丽转身。未来的高校教育,应当教会学生如何与AI协同工作,实现人机互补的智慧共创,而非陷入与智能系统的无谓竞争。这既是对高等教育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义,也是为人类文明应对智能挑战提供的关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