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创业浪潮中,大多数团队仍陷入烧钱换增长的困境,而两位年仅20岁的美国大学生却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罕见的发展路径。他们不依赖巨额融资,不参与价格战,仅用半年时间就将用户规模从100万激增至500万,年经常性收入突破八位数,并始终保持盈利。他们打造的产品——Turbo AI,已成为哈佛、MIT、杜克等顶尖高校学生的”学习外挂”。
Turbo AI的诞生源于一个普遍存在的课堂困境。联合创始人兼CEO萨尔塔克·达万回忆道:”我常常在听课和记笔记之间左右为难——写字时听不清老师讲什么,专心听又记不住笔记。”这种两难经历催生了一个简单而精准的构想:用AI自动将讲座转化为结构化笔记、抽认卡和测验题。
最初,达万和好友鲁迪·阿罗拉在杜克大学和西北大学将这款名为Turbolearn的工具作为课余项目进行试用,没想到迅速在校园引发热潮。短短数月,用户规模蔓延至常春藤盟校,产品也从单纯的课堂录音转写,进化为支持上传PDF、YouTube视频、阅读材料等多源内容的智能学习平台——如今,上传资料已成为比现场录音更常用的功能。
Turbo AI的核心价值远不止语音转文字,而是将信息转化为可交互的学习资产。系统不仅能生成摘要,还能围绕关键概念自动出题、制作闪卡,并配备一个可随时答疑的AI助手。有学生甚至连续刷75道题两小时,达万表示:”如果不是真的有效,没人会这么做。”
令人惊喜的是,这款原本为学生设计的工具,正逐渐渗透职场。高盛、麦肯锡的分析师用它将冗长报告转化为通勤可听的播客;律师、医生则依赖其快速提炼专业文档。产品也因此从”Turbolearn”更名为更广义的”Turbo AI”,定位升级为”AI笔记与学习助手”。

两位创始人虽年轻,却已是连续创业者。达万此前开发的社交建议App UMax曾登顶App Store,年收入达600万美元;阿罗拉则擅长通过社交媒体引爆用户增长。但他们坦言,直到看到Turbo AI可能成为”持久生意”,才决定从大学辍学全力投入。尽管手握250多家顶级机构的融资意向,他们至今仅融了75万美元,并坚持现金流为正。”我们不想为增长而增长”,阿罗拉表示。
目前团队15人扎根洛杉矶,紧贴UCLA等高校社群,持续打磨产品。在定价方面,学生月付约20美元,但团队正通过大量A/B测试探索更灵活的方案,以兼顾学生的价格敏感度与产品向职场人群的扩展。在Otter、Fireflies等全自动工具与Google Docs等手动工具之间,Turbo AI找到了独特定位:用户既可完全交由AI代劳,也能与AI协同创作。
如今,当学生提起”AI笔记工具”,Turbo AI已成为首选代名词。在这场由真实痛点驱动、以产品力取胜的AI竞赛中,两位年轻人用半年时间证明:有时候,最强大的增长引擎,不是资本,而是真正解决了一个千万人每天都在经历的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