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当 AI 系统出现失误或造成损害时,责任应由谁来承担?由于 AI 本身不具备意识和自由意志,直接将其视为责任主体显然缺乏合理性。针对这一难题,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的助理教授罗亨来(Dr. Hyungrae Noh)近期开展了一项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 AI 责任分布式模型。
AI 系统通常在半自主状态下运行,其内部运作机制复杂且缺乏透明度。尽管这些系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人类设计和管理,但其行为往往难以预测,可能带来潜在风险。这种状况导致传统伦理框架在解释 AI 造成的损害时显得力不从心,形成了所谓的”责任缺口”问题。罗教授的研究指出,现行道德体系大多基于人类的心理特质,如主观意图和自由意志,这使得将道德责任直接归咎于 AI 系统或其开发者变得十分困难。
在研究中,罗教授明确指出 AI 系统无法承担道德责任的核心原因在于其本质特征。这些系统缺乏主观体验能力,无法理解自身行为的意义,更不具备形成意图和自主决策的能力。由于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或反思,将责任转移给这些系统显然是不合理的。值得注意的是,罗教授的研究还引入了卢西亚诺·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提出的非人类中心责任理论作为重要参考。该理论强调,AI 系统的开发者、使用者以及维护人员都应当承担起监控和调整 AI 系统的责任,以预防潜在危害,并在必要时采取断电或删除等干预措施。同时,随着 AI 自主性的提升,这种责任分配原则也应相应扩展至 AI 系统本身。
罗教授在研究总结中强调,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责任认知模型——分布式责任模型。这一模型主张,AI 造成的损害责任应由人类利益相关者与 AI 代理共同承担,即使损害的发生出乎所有人意料或并非有意为之。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将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应对 AI 系统可能带来的挑战,及时纠正错误,防范未来风险,从而推动 AI 技术的健康发展与伦理化应用。
✅ AI 系统缺乏意识和自由意志,难以直接归责
🔍 责任缺口使传统伦理框架无法解释 AI 造成的伤害责任归属
🤝 责任的分布式模型强调人类与 AI 共同承担防止伤害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