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近日重磅发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标志着该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迈出重要步伐。这是清华大学首次以系统化框架的形式,对校园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全面规范与科学引导,其覆盖范围广泛,重点聚焦于教学、学术研究等核心教育活动。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原则》由”总则””教学篇””学位论文及实践成果篇”三大部分构成,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为清华大学乃至全国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指导原则》的”总则”部分,清华大学明确提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基本立场——”积极而审慎”,并系统阐述了”五项核心原则”。这五项原则分别是:主体责任原则强调AI始终作为辅助工具,师生才是教学与学习的真正主体;合规诚信原则要求使用AI必须充分披露,严禁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数据安全原则明确禁止使用敏感、涉密或未授权数据训练或驱动AI模型;审慎思辨原则鼓励多源验证,避免过度依赖AI导致思维惰化;公平包容原则主动识别与减少算法偏见,关注数字鸿沟问题。这五项原则构成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基石,为后续具体场景的规范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教学篇》中,《指导原则》展现了灵活性与创新性。它支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自主设计AI使用方式,鼓励教学创新,同时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时明示相关规则,并对AI生成内容承担相应的教学责任。这种既鼓励创新又注重规范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前瞻性。同时,《指导原则》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合理使用AI辅助学习,但严禁将AI生成内容直接作为作业或成果提交,确保学术诚信。

针对研究生群体,《学位论文及实践成果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该部分进一步强调原创性与诚信规范,明确禁止使用AI进行代写、剽窃或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指导教师需承担全过程监管责任,确保学术训练的完整性与规范性。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清华大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度重视,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术诚信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参与制定工作的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王帅国表示,《指导原则》不仅为当前AI在科研、管理等场景的应用提供了明确指引,更为未来AI技术的深入发展预留了充分空间。他强调,《指导原则》将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更新迭代,”我们希望它是一个有生命力、能随技术演进成长的体系”。这一愿景体现了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远见卓识,也预示着该校将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持续引领创新与发展。
《指导原则》的发布,不仅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提供了全面规范,也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AI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清华大学的这一举措,无疑为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参考,也必将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教育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