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炎格自幼身患先天性疾病,全身仅能依靠部分手指进行简单的抓握,无法站立或自主活动,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的精心照料。命运的考验在她4岁时进一步加剧,父母离异的消息如晴天霹雳,年迈的爷爷奶奶何志军和米宗娥毅然承担起抚养的重任,分别年过六旬。尽管生活充满重重阻碍,但何炎格凭借超乎常人的坚韧与毅力,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最终叩开了大学校门。
在高考战场上,何炎格以548分的优异成绩(超出本科线100余分)被山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录取,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凝聚着爷爷12年如一日的风雨守护。在何炎格小学四年级之前,奶奶米宗娥用一辆简陋的推车,日复一日地将她接送于家和学校之间。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爷爷何志军接过了这份责任,每日坚持往返学校4趟,单程约2公里,寒来暑往从未间断,12年间从未因任何原因耽误过孙女的一节课。高中时期,教室位于5楼,爷爷更是坚持每天背孙女上下楼,这份坚持令人动容。为了尽可能减少孙女在校如厕的不便,何炎格长期不吃早饭、不喝水,直至午休时间才能回家解决生理需求。
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爷爷何志军曾立下铮铮誓言:“砸锅卖铁也要供孙女读书”。为了负担年均超4万元的巨额医疗费,他咬牙养殖了2000只鸡补贴家用,深夜常常辗转反侧,因经济焦虑而难以入眠。这份深沉的爱与牺牲,支撑着何炎格一步步走向梦想的彼岸。
展望未来的大学生活,爷爷奶奶计划随孙女一同前往山东理工大学所在的城市陪读,“孙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句朴实的话语诠释了他们无条件的守护与支持。何炎格的故事不仅是一曲个人奋斗的赞歌,更是一幅家人无私奉献的动人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