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补贴大战从白热化竞争进入常态化阶段后,虽然对餐饮商家的直接影响有所缓和,但美团计划年底开设1万家卫星店、三年内建成1200家浣熊食堂,以及拼好饭与1万个品牌深化合作等举措,表明平台围绕外卖的竞争仍将持续。这种竞争不仅通过补贴形式影响商家,更体现在外卖供给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张上。对餐饮商家而言,外卖自诞生以来主要作为线上销售渠道,能够带来新客源和订单增量。然而,外卖运营涉及包装、配送、平台技术服务费等额外成本,且由于消费场景多为单人用餐,连带销售和复购率低于堂食,导致外卖业务的客单价和毛利率通常低于堂食。因此,此次外卖竞争对多数商家的影响呈现普遍特征:外卖订单量和占比上升,而客单价和毛利率下降。
不同商家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转化效率存在差异。以补贴、营销和玩法驱动的行业变革,短期内可能考验流量获取能力和先机把握能力,但最终仍需回归成本控制、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比拼供应链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在平台持续投入补贴、扩大新供给覆盖范围的外卖环境下,所有商家在思考如何与外卖长期共存时,都必须重视这一核心维度。
### 外卖市场影响的基本特征:订单量占比提升,客单价毛利率下降
外卖补贴战对商家的最直接影响体现在订单量增长上——这是外卖竞争最先显现的效应,也是各大平台战报中最频繁比拼的指标。随之而来的是外卖订单占比的提升,以及因低价补贴策略可能导致的整体客单价和毛利率下降。西贝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曾坦言,其门店遭遇过单日1.1万份低价订单的冲击,并指出”外卖原本有微利空间,现在连微利都难以维持”;广州8家门店中,有6家外卖业务处于亏损状态。湖南烤串品牌”客串出品”的案例更具代表性:该连锁品牌在长沙拥有12家直营店,包括商场店和社区店。除疫情期间因堂食暂停导致外卖占比达六七成外,平时外卖比例控制在三成左右。今年外卖竞争加剧后,其外卖订单量整体增长20-30%。具体到各平台,美团单量稳定在单店日均200单左右,京东单量曾迅速增至40多单后因补贴调整而回落,饿了么单量则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在客单价和毛利方面,客串出品的社区店人均客单价80-90元,但因平台抽佣、包装、人工成本,以及居家场景下酒水销售等利润大头减少,外卖收入到手率通常只有堂食的60%。
个体商家面临的情况与连锁品牌类似。洛阳洛龙区的樺星冰室是一家170平方米的茶餐厅,10-12张桌位。老板樺仔表示,该店堂食与外卖比例从7:3调整为6:4,”人均客单价和总营业额均有所下降”,”甚至有顾客质疑食材品质不如从前”。然而,不同商家对这种变化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反应各异。品牌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私域外卖能力强的连锁品牌更能积极应对。瑞幸咖啡在新发布的Q2财报中提到,外卖补贴活动为其”规模增长竞争策略创造了有利环境”,月均交易用户数达9170万人,二季度门店净增超2000家,上半年整体净增3800家,净利率11.3%,自营门店利润率21%——这些成绩归功于其”规模、效率、交付和供应链优势”。库迪咖啡也在日均单量和新店开设数量上表现突出,Q2单月新开门店数分别为304家、590家、903家,6月新开门店数甚至超过瑞幸的661家。相比之下,一些主打性价比堂食的个体门店面临堂食客流被分流、外卖订单量也未增长的困境。安徽某馄饨店老板在抖音发布”无堂食、利润下滑”视频后,多位个体店主在评论区表示”这就是不做外卖的原因”。
### 外卖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补贴持续,供给创新
外卖市场将持续演变,不仅补贴战不会停歇,外卖供给形式也在不断创新。美团和淘宝闪购仍在每日发放优惠券,淘宝闪购持续签约代言人、举办活动,并升级了大会员系统。只要”大淘宝”的战略目标不变,外卖作为流量入口的策略就不会改变。外卖单量和流量提升,旨在为淘宝打通组织、供给、会员系统和履约体系,唤醒其作为大消费平台的优势,争取发展时间和空间。
在供给层面,美团推出拼好饭、卫星店、浣熊食堂,京东打造七鲜小厨,尽管形式各异,核心都是通过外卖供给创新,既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和品质外卖的需求,也为不同类型餐饮商家探索兼顾品质、单量和收益的外卖模式。拼好饭聚焦品牌门店内性价比单品爆品,通过需求集约、配送集约、供应链集约帮商家降本增效;卫星店面向品牌商家,在自有门店周边铺设多个纯外卖店,提升覆盖率和单量,降低成本;但合作商家需注意区分卫星店与品牌门店形象。浣熊食堂相当于外卖集合店,商家入驻档口,可使用美团供应链系统快驴采购食材,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而京东七鲜小厨则采用商家配方+京东运营模式,商家提供配方获得保底收入和额外销售分成。这种模式虽然颠覆性强,但餐饮标准化程度低于3C产品,其发展前景仍需观察。
这些创新本质都在试图突破餐饮行业食材、人工、租金的”三座大山”。但餐饮能否像电商一样实现工厂与销售场景分离、工厂直供消费者、大规模快速复制,目前尚无行业共识,值得持续关注。
### 商家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应对变化?
面对多维变化的外卖市场,商家最迫切思考的是:是否跟进补贴?跟进程度如何?是否参与拼好饭、浣熊食堂等新模式?如何参与?目前尚无标准答案,所有商家都站在十字路口。以补贴为例,不参与将导致客户流失,收入份额萎缩;参与则面临单价低、毛利低、成本增加的困境。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形容外卖”不做不行,做又很难挣钱”。如今西贝外卖占比40%,贾国龙的理想目标是控制在20%以下,但”做着做着就做成了这么大”——这正是多数餐厅的真实写照。
经历过疫情期间依赖单一平台外卖的情况后,多数餐饮商家已意识到控制外卖比例的重要性。樺星冰室老板樺仔采取了三项措施:将纸质环保袋换成塑料袋降低包装成本;谨慎测试优惠券效果;调整菜品结构为引流品:性价比品:自选品设2:2:1比例。作为香港传统餐饮人,樺仔追求打造”有温度的社区店”,注重食材、制作和细节。客串出品则通过优先保障堂食、控制外卖菜品数量(正常70多个品仅上线40多个)等方式控制外卖比例,目标是将外卖占比调整至35%左右。方琦强调,当前对外卖平台的诉求是提升3公里范围曝光而非销量,并计划强化供应链优势(自有牛肉屠宰场)、开发传播性产品(如适合拍照的小吃)、在小红书加强传播。
实际上,无论外卖竞争如何影响商家,都强化了”线上化”的重要性。抖音团购的冲击已让商家意识到这一点。樺仔已意识到”必须做线上,否则等着倒闭”,计划在小红书开设新账号,在店里教人说粤语。餐饮行业正经历周期性变化:星级酒店摆地摊、开快餐店,包房消失,品牌门店小型化、店中店、纯外卖店等趋势表明餐饮正向一人食、性价比方向发展。外卖一定程度上符合这一趋势,但外卖进化仍需兼顾品质和健康需求。外卖平台的各种创新供给模式正是抓住这一机遇。因此,参与外卖只是商家适应市场变化的一个方面,最终仍需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当下消费需求,回归整体成本、收入和利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