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近年来涌现出双汇、三全、卫龙等知名食品品牌,但整体产业附加值偏低,未能及时适应新消费趋势。预制菜或将成为河南食品工业复兴的破局点。
河南省作为”中国粮仓”,小麦产量常年占据全国四分之一,以粮食资源为依托,孕育出双汇、三全、卫龙、蜜雪冰城等大型食品企业。中粮、华润等全国性食品集团也在此设立加工基地。然而,这个曾长期稳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的省份,近年来发展陷入瓶颈。2021年,河南食品工业营收排名已滑落至全国第六,被四川、广东等省份超越。伊赛牛肉、雏鹰农牧、科迪乳业等本土龙头企业纷纷面临退市或破产,业内称之为”龙头斩”现象。
河南食品工业的优势在于地缘人和产业集群效应。以酸辣粉为例,通许县作为全国最大生产加工基地,全国80%以上酸辣粉源自此地。这得益于河南作为国内最大红薯产地的资源优势,以及白象、康师傅等企业构建的完整粉面速食产业链。卫龙辣条虽源自湖南,却成长为河南名片。河南食品工业依托粮食产区优势,形成了完善的设备、包装、物流体系,打造出肉类、面制品、速冻食品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双汇集团2022年营收达625.76亿元,三全食品在速冻食品市场占有率超30%,龙头企业竞争催生了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漯河”工厂+种植养殖区”模式更让农产品直达车间,吸引华润、中粮等国内外巨头入驻。
然而,河南食品工业也面临严峻挑战。2019年营收出现-3.7%负增长,2021年利润总额排名下滑至第五位。雏鹰农牧退市、科迪乳业重整、伊赛牛肉破产等案例,暴露出产能过剩、产品落后、盲目扩张等问题。这些企业共同症结在于对消费市场把握不足,反映了河南食品工业”头重脚轻”的短板。传统”产供销”发展模式已不适应”销供产”的市场变革,广东、福建等省份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实现后发赶超。河南虽具区位优势,却更像物流枢纽,缺乏对Z世代消费需求的把握。蜜雪冰城、锅圈食汇等新兴品牌虽以市场为导向,但整体行业仍存在老品牌年轻化不足、新品牌成长性不够的问题。
河南食品工业的另一困境是产品附加值偏低。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超50%,精深加工率不足20%,60%以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未得到有效利用。曾经辉煌的”豫酒”产业衰落,本土白酒被市场边缘化,反映出结构性塌陷问题。河南目前更多扮演原材料供应基地角色,为五粮液提供原粮,为老干妈供应辣椒,却难以在高端加工领域形成品牌优势。中小食品企业深加工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低,装备制造业依赖进口,人才支撑体系缺失,代际传承出现断层。
预制菜或将成为河南食品工业的转型契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预制菜产业写入政策,河南已制定《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明确发展预制菜产业方向。三全食品早在2014年就布局预制菜业务,千味央厨成为餐饮连锁供应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兼具食材资源、速冻锁鲜技术、冷链物流等优势。但预制菜产业同样面临食品安全、同质化竞争等挑战,需要政府制定科学规划,引导企业寻找差异化赛道。同时要创新营销方式,精准对接年轻消费群体,提升产品购买力。河南食品工业能否借力预制菜实现弯道超车,将取决于能否突破传统思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