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留给世人的宝藏,仍将不断重塑我们的世界。
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雷科技,经微新创想授权发布。锂电池虽未直接颠覆世界,却为无数改变我们生活的电子产品奠定了基础。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手环、电动汽车、笔记本电脑……如今日常所需的无线电子设备,几乎无一例外都搭载了锂电池。当锂电池成为生活标配,其发明者、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博士于美国当地时间6月25日逝世,享年100岁。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这位古迪纳夫博士曾担任工程学教授的学府,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因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卓越贡献,古迪纳夫与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共同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并创下97岁高龄获得诺奖的历史纪录。
如果没有古迪纳夫,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想象今日世界的模样。上世纪70年代,惠廷厄姆尝试使用纯锂金属作为电池负极,却因极易起火爆炸而无法实用化。直到1980年,58岁的古迪纳夫创新性地采用钴基氧化物与锂结合作为电池正极,成功研发出轻巧耐用、循环寿命超数百次的电池。诺贝尔奖评委会在2019年评价道:“这项研究使锂电池使用更加稳定,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为构建无线互联社会奠定了基础。”
手机的发展带动了锂电池的普及,而锂电池也成就了手机成为便携电子设备的标配。锂电池的广泛应用,要从移动设备说起。索尼作为首批商业化锂电池的厂商,在90年代初推出首款商用锂电池,率先应用于Walkman随身听等移动设备。随后,摩托罗拉的大哥大、NEC手机、任天堂掌机等便携设备纷纷采用锂电池。那个时代,锂电池逐渐成为居家旅行的必备品。据公开数据,1993年手机行业消耗了500万颗锂电池,次年这一数字翻了5倍。到1999年,高通在实验室研发的智能手机首次采用锂离子电池,搭载锂电池的功能手机全球销量突破10亿部。
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对锂电池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以iPhone为例,不仅芯片性能要求不断提升,电量消耗也随之增加。更大的屏幕、摄像头、扬声器等部件,让手机厂商和锂电池厂商共同面临“续航焦虑”。初代iPhone电池容量仅1400mAh,而如今最小的iPhone 14 Pro也达到3200mAh,其他旗舰手机电池容量更大,小米13更是达到4500mAh。在手机内部空间寸土寸金的今天,电池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帮助厂商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更长的续航或集成更先进的技术。小米官方曾透露,通过高硅负极电池和MCP电池封装技术,小米13在同体积下电池容量增加260mAh,续航提升至1.37天。
过去几十年,手机推动了锂电池的全球普及,而锂电池的技术进步也反向驱动了手机的发展。锂电池的更大舞台,则在电动汽车上上演。尘封百年后,锂电池彻底改变了电动汽车的命运。2003年,特斯拉成立,比亚迪开始转型汽车公司,他们共同预见到锂电池技术的突破和电动汽车的未来。五年后,特斯拉推出全球首款锂电池电动汽车Roadster,比亚迪则推出F3DM双模电动车并押注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获得“股神”巴菲特的青睐,巴菲特表示:“我投资比亚迪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它能把我前进的梦想重复充电2000次。”次年,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成为中国首富,《环球企业家》报道称:“全世界都在陷入对电动汽车的狂热想象。”如今,锂电池已成为电动汽车的核心,特斯拉最小电池组能量相当于1666部iPhone电池,2022年特斯拉交付131万辆纯电车,比亚迪纯电车销量达91.1万辆,混动车型销量为94.6万辆。随着锂电池技术进步、工艺成熟和成本降低,电动汽车正逐步占领汽车市场,洗刷一个多世纪前的耻辱。
锂电池还将改变什么?未来可期。2015年,特斯拉成立Energy业务,推出用于住宅的Powerwall储能产品及商业级Powerpack。Powerwall产能迅速售罄,Powerpack获得亚马逊等2800个订单。马斯克曾表示:“电池未来可能是比电动车更大的生意。”比亚迪也加大押注新能源的另一条赛道——储能,2020年推出电网级储能系统。从无线消费电子到电动汽车,锂电池的本质是改变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4月上海车展上,宁德时代发布用于电动飞机的凝聚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国内外多家动力电池厂商也在研发适用于飞机的锂电池。不久前苹果WWDC大会上,库克在“One more thing”环节推出Vision Pro混合现实头显,其中外接电源设计暗示现有电池技术的局限。若锂电池技术实现突破,将颠覆所有头显产品的体验。
若相信世界终将走向更清洁、更无线化的未来,便应明白,40多年前古迪纳夫博士发明的锂电池,仍将在未来持续改变我们的生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