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系新变革:互联网平台加速构建免费逻辑生态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纷纷加速会员体系建设,这一趋势与传统的付费会员模式截然不同。免费逻辑的”积分&层级”会员体系正重新定义用户运营与平台效率的衡量标准。不同业态的融合将强化”权益激励-行为绑定-价值沉淀”的闭环机制,各类供给品类也在积极寻找合适的交易场景与流通路径。从这一视角看,会员体系已成为评估用户资产质量和平台护城河深度的关键指标。
以出行平台滴滴为例,其通过出行场景串联起”吃、住、行”三大生活场景,推出了全新的会员体系。据官方消息,8月8日滴滴会员完成焕新升级,大会员体系涵盖五大权益类别、超二十项会员权益,包括打车、骑行、包车等出行体验优惠,以及与华住会、希尔顿、亚朵等酒店会员权益互通,还有海底捞会员权益互通等跨界增值服务。这一体系体现了互联网平台会员运营的新思路。
会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零售行业萌芽时期。尽管其”诱导式”激励手段与排他性底层逻辑始终未变,但现代会员体系更强调”大”的概念——将不同业态的消费行为整合进大会员体系,实现用户”一站式消费”,同时持续提升LTV(用户终身价值)。基于大出行构建的会员体系堪称行业样本:跨业态会员权益的整合补齐了大出行平台的基础设施拼图;滴滴在会员分层设计中的创新思维,也完整展现了会员体系从”工具”到”战略”的演变路径。
花小钱办大事:滴滴会员体系的演进之路
2012年滴滴打车上线北京时,仅以提升司乘匹配效率为首要目标。在那个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不到10万的日均订单量已显现共享出行的巨大潜力。随后的补贴大战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集体记忆,而至今这些补贴策略仍被证明是有效的平台竞争手段。根据行业公开数据,网约车在一线城市与下沉新线城市仍保持着良好增长态势。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五力模型”指出,当消费者购买量大、集中度高或转换成本低时,其议价能力就强。网约车行业正是如此,用户切换平台仅需下载新App——这种低转换成本迫使平台必须从传统的补贴驱动逻辑转型为运营驱动。滴滴焕新会员体系正是这一转型下的产物。
与事无巨细的大消费会员不同,早期滴滴会员分为快车与专车两大体系,以月度或季度里程为积分,主要聚焦乘客出行体验。随着平台业务扩张和用户需求演变,滴滴会员体系开始从”单一出行激励”向”综合生活服务生态”进行战略升级。其核心逻辑保持不变:里程积分与随等级成长的优惠,但将原属于高等级会员的”快速应答””免取消费”等优享出行体验下放到V5与V6级别,同时高级会员可享有等级互通、权益共享的酒店会员、海底捞会员等权益。
具体而言,滴滴会员体系为不同价值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相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可享受基本出行需求服务,而高净值用户则能获得更多增值服务。这种设计既延续了用户侧消费体验的无感切换,又通过增加权益提升消费获得感。更值得注意的是,滴滴无需为会员体系升级投入大量技术和管理成本。相比之下,消费平台的大会员体系需要整合生态内不同业态,如即时零售、本地团购和酒旅,这些业务之间或存在相似逻辑,或仅是流量导入导出关系,以实现”低频带高频”的协同效应。这种整合在组织管理上同样面临巨大挑战,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往往存在”山头林立”现象,即使能实现入口互通,真正意义上的协同整合仍十分困难。
聚焦主业的滴滴,其会员体系场景基于网约车业务自然延伸,在组织上以较低成本完成转型,同时场景聚焦赋予其更多精细化运营空间。例如,滴滴可以争取更优生态权益,为用户提供更高力度优惠。
流量之外的价值创造
平台经济中,供给方与需求方各有诉求。互联网大会员体系打通的权益为需求侧提供多元场景价值服务,但供给侧似乎存在窄化为流量”漫灌”的倾向。以酒旅为例,这类业态本身消费频次不高,与即时零售协同性也不强,其被整合进大消费体系的核心原因在于高毛利特性。通过其他消费业务中”捕捉”的用户标签推动转化,但酒店集团对消费平台并不热衷,因为流量难以转化为”留量”。
早在消费平台整合酒旅之前,华住会创始人就曾指出”品牌会员个人客户价值高于OTA客户价值”。近年来,各大酒店集团不断加强会员运营,以减少对第三方平台的获客依赖。酒店会员制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经历了从粗放折扣到等级梯度与服务特权交织的复杂排他性体系演变。随着OTA平台与本土连锁酒店集团崛起,这套方法论受到挑战,部分高星酒店存在价格倒挂现象。一些酒店集团对平台客源产生依赖,甚至为利润牺牲会员权益,无形中削弱了品牌影响力。
消费平台的大会员体系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酒店集团的经营困境——订单成交场景仍留在平台,导流不过是另一层面的”补客”。相比之下,滴滴精细化运营的”妙手”在于:平台仅负责权益发放,订单成交则回流酒店自有渠道。打个比方,会员互通带来的流量从”公域”变为”私域”。这种模式将酒店开放接入平台的运营逻辑从”平台导流”转为”生态赋能”,对内强化品牌沉淀,对外赋能酒店投资人经营。
餐饮业态同样适用这一逻辑。高等级滴滴会员对经营实体的价值毋庸置疑。高频打车筛选出对住宿、宴请存在确定性需求的差旅群体,而专车、豪华车的里程计算加权则进一步锚定了用户净值。平台生态不是零和博弈,供给方的红利同样会反哺需求方。酒店会员需要一定消费频次保持等级,但差旅目的变更往往导致频次难以维持。一位希尔顿钻石会员因公司统一将差旅住宿切换到华住会而降级,却仍能凭借滴滴会员在合家出行时享有希尔顿钻石待遇。更重要的是,滴滴对酒店自有渠道的价值实现,使得在多个平台接入酒店会员的情况下,滴滴用户或许能优先享有酒店方的升房、行政酒廊等关键权益。
与其粗放式导流,平台更优的选择是透过精细化运营,强化平台自身与用户对供给方的价值,以实现生态合作的长期共赢。
会员体系的小步跨越:出行+生态的进阶之路
从街边小店消费换取贴纸,到千禧年账户绑定的数字身份,再到如今的”价值交换网络”,会员体系的发展历程流转的是手段、边界与技术能力,但核心始终是让用户持续获得权益激励。会员权益激励的第一性是与用户行为相匹配。网约车用户最需要的是叫车更快、价格更省、体验更好。以”快速应答”为例,滴滴数据显示,V8会员年均使用此权益可省时200分钟以上。由此向外延伸,是打车去机场车站、去酒店餐厅以及更多出行相关场景。
前述酒旅餐饮会员,以及机场休息室、高铁贵宾厅等权益的加入,意味着滴滴对单用户的价值提升已升级为围绕用户整个使用周期的价值服务逻辑。反过来看,服务的延伸也在加速生态构建。希尔顿、亚朵等酒店集团会员互通滴滴会员,如希尔顿银会籍解锁”快速应答”、金会籍解锁”免费取消”。酒店集团的高净值用户无需重复消费解锁出行权益,将推动他们优先选择滴滴出行——滴滴”出行+生活”闭环战略的初显成效。
目前,滴滴会员权益已覆盖单车、包车、租车、快送等多个品类。用户在一个会员体系下即可享受多场景出行优惠与服务升级,这种”一站式出行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单用户价值,也构筑了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护城河。未来,滴滴有望与航司、景区、餐饮、商超等更多生活服务场景合作,打造”出行+目的地”的完整链路。
“衣食住行”中”吃”是最底层的生存消费需求,以此为核心构建的会员体系是大消费网络的中枢,无疑具备巨大市场潜力。同样的逻辑下,串联不同消费形式的”行”,其会员体系同样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