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ID:dianshangmj),作者王崭,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发布。当前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评判标准之一是“拟人化”,即AI执行任务的效果是否与人类无异。ChatGPT爆火时,人们惊叹其思考逻辑与表达方式,宛如一位见识广博的真人。Midjourney(AI绘画软件)备受赞誉,在于其作品与顶尖画师不相上下,甚至超越人类想象力。从这个角度出发,AI在开设网店领域的表现,已与人类差距甚微。
今年4月,一家名为“卢咪微LumiWink”(以下简称“卢咪微”)的淘宝店横空出世。仅两三人团队,借助ChatGPT和Midjourney等AI工具,在一两周内便“小有成就”地完成了店铺搭建与商品上架——这一过程原本至少需要十几人投入大量资金与时间。截至6月27日,卢咪微已售出600余件短袖和100多条裙子。其中短袖售价69元,裙子89元,更搭上了头部直播机构“TVB识货”的快车。作为《电商在线》对店铺主理人(36氪)的采访案例,我们试图探究:AI对电商行业的赋能程度如何?哪些环节仍无法替代?这是否会引发电商生产关系的重构?
文案、商品图、海报全由AI生成
若非店铺首页直白标注“AI出品”,无人能察觉这是一家“AI浓度”高达90%的淘宝店。重度网购用户表示,卢咪微的首页“看似普通淘宝服装店,甚至比一般中小店铺更精致”。但该用户也指出,当前淘宝店更注重个性化,融合商品海报、直播、短视频、会员区等内容。从这个层面看,作为新店的卢咪微首页略显单薄。36氪透露,店铺几乎所有图片,包括商品图、海报乃至Logo,均由Midjourney创作(部分经后期处理)。文案层面,从店铺名、商品标题到详情页,ChatGPT全程参与撰写。“我们扮演监工角色。”这一由人指令、AI执行的过程可简化为:向ChatGPT提出服装需求,生成对应参数(如面料、材质、图案等),再根据参数与描述生成指令,让Midjourney创作商品图片。从文案到图片,AI深度参与商品详情页
开店两个月,AI设计的服装已跑通“设计—生产—履约”的电商全流程,买家已收到实物并穿着。其中短袖月销量超400件,100多条评价全为好评。整个流程中,AI主要赋能设计、直播等店铺前端运营。卢咪微还采购了“AI主播”,由数字人公司提供。模特、直播间场景、展示商品图乃至实时回复的“话术”,关键词指令,均基于AI生成。但生产制作、履约售后等环节,AI暂时无法介入。“我们估算,现阶段AI可参与店铺经营的30%至40%。”36氪表示。
观察发现,卢咪微一场AI直播的封面点击率仅1%,商品点击率5%。咨询长期从事直播流量投放的王明,结合第三方平台数据,了解到AI直播与真人直播存在客观差距。成熟店铺若粉丝回访率低于30%,真人直播封面点击率5%-8%属优秀水平,AI直播间相对偏低。优秀真人主播商品点击率可达5%-20%。
《电商在线》曾报道“299元一套,24小时无休,AI主播卷进直播间”,全托管、24小时运营是AI主播优势。但缺乏互动能力、带货品类受限是其短板。36氪指出,对缺乏直播基建的店铺,AI主播可降低成本,但效果仍不及真人。AI生成的商品图同样存在局限,光影、模特表情与真人模特相比仍有不足。有AI绘画爱好者补充:“部分商家用AI软件将真实服装穿到AI模特身上生成模特图,可省模特成本。但AI对真实服装还原存在瑕疵,细节失真,且每次生成图片服装形态不一。”
AI主播最大的冲击不在于逼真度,而在于其低技术、资金门槛和接近0的边际成本,可大规模运用。《谷雨实验室》报道某老板购入100台电脑、租下1000平办公室大搞AI直播。未来电商竞争可能新增技术维度。我们认为,AI商品图最大启示不在于逼真度,而在于其从虚拟走向实体,成为真正商品。
被20家工厂拒绝开店之初,卢咪微设计了众多“商品图”,最终选择两款单品投产,评判标准是消费者后台咨询频率。短袖投产顺利,裙子因渐变色工艺复杂被多家工厂拒绝。36氪介绍,至少被20家工厂拒绝,一方面是新店规模小,另一方面AI商品图与传统人工设计存在磨合空间。最终淘宝平台方联系供应商完成“从图片到商品”环节。“毛利润约2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6氪称,开店首要考虑技术可行性而非商业模式,故商品详情页标注T恤售价69元,几乎为成本价。初衷是让更多人体验人机共创可能。
服装领域并非AI首次介入。此前社交平台AI绘画爱好者创作的“森系黑色头发”AI女生照片,走红源于其穿着的“小绿裙”。商家借势投产,单品已售上千件,覆盖成本并获可观利润。海宁皮草商家梁艺(从业十余年)表示,中国服装工厂强大,AI商品图只要用“现实”风格生成,投产难度不大。
卢咪微后续是否常态化上新,目前未定。项目已移交更匹配团队。电商生产关系的重构
零售本质是商品与服务。AI参与电商未改变行业本质,但商品服务路径已迁移。传统服装生产路径是“设计—生产—销售”。借助AI工具的低成本设计能力与零售基建,无产品小微创业者也能将创意变为预售品,置入AI搭建网店获客,再决定是否投产。AI对电商启示在于:渗透多数环节、自建协作生态,将重复运营动作乃至创意设计、海报文案制作等,变为普惠型资源。电商平台已布局AI应用,如阿里云“通义”大模型,其生成式对话、图像能力将应用于电商场景,标题、图片、海报及广告投放或深度AI化。“系统智能生成标题、智能抠图、商品换场景”等,以前由平台完成,现外部AI产品倒逼平台进步。”梁艺补充。
过去快时尚品牌Zara凭借季度秀场流行款洞察、柔性供应链快速反应,迅速铺开服装。未来,AI绘画规模化生产、多元化创意可能挑战快时尚前端时尚嗅觉与趋势洞察能力。“这或引发时尚定义权变革。传统服装设计源于设计师,但AI普惠后,民间设计可能涌现,人人皆可成为设计师。关键在于市场买谁的账。但时尚本质是话语权,优秀设计师地位与能力难以替代。”梁艺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姚欢庆指出,各国法律均未赋予AI生产物著作权保护。AI生成图片商业化不涉及版权问题。“AI生成服装图片不受著作法保护,因其非自然人智力创作成果。”但他补充:“AI绘画中人工参与有限,但人将AI生成物组合展示在T恤上,构成新表达,可能进入著作权法保护范畴。”
36氪将自身实践定义为“监工”。未来AI广泛渗透各行业,更多人将成为“监工”。届时,AI技术理解与运用能力或成为从业者普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