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仔细查看话费账单时,小雷发现月租费比预期高出不少。经过一番回忆,他意识到这笔额外费用来自Apple Watch上开通的eSIM账户。尽管已经使用了半年蜂窝版Apple Watch,但eSIM功能的存在感却极其薄弱,长期被忽视。(图源手机App截图)自2017年Apple Watch Series 3推出蜂窝网络功能以来,关于穿戴设备是否需要配备eSIM芯片的争论从未停止。经过半年多的实际使用和对其他用户的采访,小雷对这一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脱离手机单独使用Watch的场景实在太少
对于eSIM技术,大多数人并不陌生。简单来说,它允许在没有实体SIM卡槽的情况下开通蜂窝网络。在Apple Watch上,开通eSIM有两种方式:一是“一号双终端”,即手表和手机使用同一号码,套餐资源共享;二是办理独立的新号码,除了没有实体SIM卡外,与普通手机卡无异。小雷选择了“一号双终端”方案,手表和iPhone共享同一号码,月租额外增加10元,好处是手机剩余流量可共享给手表使用,且即使只携带Apple Watch出门也能接打电话。(图源Apple Watch截图)
然而,实际情况与设想存在较大差距。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小雷99%甚至接近100%的情况下,手机和Apple Watch始终在一起。现代人几乎不会完全离开手机,日常活动如吃饭、睡觉时手机都会随身携带。即使是泡温泉、漂流等场景,人们也会带着手机。剩下的1%以下情况,往往是急着出门却忘了戴手表,比如早上匆忙上班时忘记拔下充了一整晚电的手表——此时手表不在用户身边,更不需要蜂窝网络。潜意识里,手机才是最重要的设备,手表可有可无。有Apple Watch时,几乎总会伴随iPhone。当两台设备保持连接时,Apple Watch上的蜂窝网络并不会自动开启。Apple Watch连接的优先级由高到低分别是蓝牙、WiFi、蜂窝网络,因此99%的情况下,开了eSIM的Apple Watch与普通GPS版区别不大。
面世5年后,苹果手表生态依然孱弱
手环智能手表这类穿戴产品从诞生之初就高度依赖手机,甚至可以视作手机的“配件”。Apple Watch是目前最成功的智能手表产品,在功能、应用生态等方面更具优势。它拥有专门的App Store,可安装第三方应用,相比其他同类产品展现出更强的独立性。但半年多的实际体验表明,Apple Watch尽管能安装App,仍无法真正摆脱iPhone的“附庸”身份。大部分第三方应用功能简陋,缺失严重,且很少支持手表蜂窝网络。例如,部分音乐应用只是手机App的快捷方式,无法独立登录或搜索歌曲,只能同步手机播放列表,充当遥控器。(图源Apple Watch App截图)
一些社交应用在Watch版上只能查看私信和消息提醒,无法浏览信息流,完整体验需打开手机。大部分第三方应用压根未考虑蜂窝网络支持。当小雷真正只带Apple Watch出门时,尽管蜂窝信号满格,但大部分应用仍无法联网,连支付软件也只能调出离线支付码。(图源Apple Watch App截图)他愈发觉得Apple Watch上eSIM功能很鸡肋。细究起来,Apple Watch蜂窝网络真正有效的场景仅限于系统原生应用,只有苹果自己会稍加用心适配。电话和短信是eSIM最核心的场景,但Apple Watch的通话体验并不理想,若没有耳机只能外放且音质一般,应急尚可。像Apple Music虽可直接在线听歌,但在中国市场因版权限制,也只是个“玩具”。
你可能会说小雷以偏概全。小雷采访了身边另一位购买蜂窝版Apple Watch的朋友阿木,他表示蜂窝功能对他仍有用途。阿木养了宠物,每天晚上遛狗时带着沉重的iPhone会感到负担,只带着手表和耳机则能边遛狗边听歌,蜂窝网络让他无需提前缓存Apple Music中的歌曲。此外,有了蜂窝版Apple Watch,遛狗时就不会错过电话消息。阿木提醒小雷,此事因人而异。很多女孩子出门遛狗、遛弯或遛男朋友时要么拿着手机,要么什么都不带,戴着有蜂窝网络的Apple Watch就不会错过消息;一些运动党下楼运动时不会带手机,在健身房时也让手机留在更衣室,这时Apple Watch“有网总比没网好”。雷科技编辑部另一位使用蜂窝版Apple Watch的同事也认同小雷的观点,但也分享了蜂窝版Apple Watch的“救命时刻”。一天深夜,他下楼扔垃圾后才发现没带手机和钥匙,环顾四周无人可借电话,最后想起手表开了eSIM能打电话,这才成功通知室友开门。(不过,小雷在想这位同事当时是不是短路了?直接找物业开门不就得了吗?:))(图源Apple Watch App截图)
eSIM技术将基础通讯功能植入Apple Watch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生态未跟上,其使用场景变得十分狭窄,对大多数用户、大多数时候都毫无用处。
eSIM没问题,但蜂窝网络难成穿戴设备刚需
苹果一直是eSIM的力推者,除了Apple Watch,部分地区销售的iPad和iPhone也有eSIM版,如美版iPhone 14就是无实体卡槽的纯eSIM版手机。eSIM的优势在于占用空间更小、无需在设备上开孔,且用户开卡、注销更方便。但种种因素下,eS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基本只停留在穿戴设备上。除苹果外,华为、小米等国产厂商也推出过eSIM版智能手表,在体积更小巧的设备上eSIM的优势更明显。只是和Apple Watch一样,蜂窝网络在这些穿戴设备上也没有用武之地。(图源小米官方)
小雷注意到,近期中国移动暂停了安卓手表上的eSIM开户业务。有网友透露,此前有人利用eSIM技术漏洞,将虚拟卡复制成多张实体卡,薅运营商流量羊毛,导致eSIM业务被暂停。看来eSIM在实际应用时也存在安全风险,增加了运营商的管理成本。坦率说,eSIM在手机上进展缓慢,一定程度上与其不是用户刚需有关。毕竟,尽管手机空间有限,但容纳一个小SIM卡槽绰绰有余。对体积更小的穿戴设备来说,去掉卡槽能带来显著收益。eSIM在穿戴设备上普及的趋势不会改变。只是,穿戴产品缺乏独立通信场景,生态配合不足,花高价购买eSIM版产品并每月多付通信费用的用户,成了唯一的“大冤种”。
小雷认为,智能手机的强势地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撼动。屏幕面积、续航、性能配置都不占优的穿戴产品,基本没有替代手机的可能性。在此大前提下,无论穿戴产品如何进化,都难以摆脱对手机设备的依赖,其核心作用仍是对手机功能的补充,蜂窝网络也就难以施展拳脚。看完此文,下次购买穿戴设备是否选择“蜂窝版”,相信读者内心已有更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