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创想(Idea2003.com) 7月6日电 上个月,美国录音艺术科学学院正式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音乐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内容,莫过于关于机器学习技术的全新指导方针。该方针明确规定,只有完全由「人类创作者」制作的音乐作品,才有资格角逐音乐界最高荣誉——格莱美奖。这一举措旨在明确限制人工智能在流行音乐领域的过度应用,引发全球媒体广泛讨论。
新规中特别强调:「任何不包含人类创作元素的参赛作品,将自动丧失格莱美提名资格。」录音学院首席执行官兼主席哈维·梅森表示,随着音乐制作技术的持续革新,格莱美奖也将与时俱进作出相应调整。梅森向媒体详细解释道:「简而言之,纯AI创作或包含AI元素的音乐完全有资格参与评选,但绝不包括任何由AI独立完成的创作部分。」
以具体案例说明,梅森指出:「如果一首歌由AI或声音建模技术担任主唱,那么该作品可以参与歌曲创作类别的评选,却不符合表演类别的资格,因为表演本身必须是人类创作行为。」他进一步阐释:「相反,当一首歌由真人演唱,但AI负责创作歌词或音轨时,这类作品将无法参与作曲或歌曲创作类别的评选。」梅森强调:「只要人类创作者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无论贡献程度如何,都将被格莱美奖纳入考量范围。」
梅森明确表示:「我们反对技术取代人类创造力,而是希望技术能够增强、完善或丰富人类的创作表现。这就是我们制定这一新规的核心理念。」录音学院长期以来一直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音乐行业的影响,并为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学院不仅召开多场技术峰会,还与版权办公室展开密切合作,探讨联邦及立法层面的应对策略。梅森透露:「过去六个月,关于AI的讨论热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新规的出台,恰逢保罗·麦卡特尼宣布使用AI技术从旧录音中提取约翰·列侬声音制作「最后一张披头士专辑」的消息传出后不久。由于对这项技术的具体应用尚不完全了解,梅森暂时无法确认该专辑是否符合格莱美提名条件。他坦言:「我们将密切关注相关情况发展。」但根据初步了解,梅森推测:「该作品很可能包含符合格莱美资格的元素。」
梅森预判:「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应用,今年将有大量涉及AI技术的音乐作品问世,届时我们或许能看到相关作品获得提名。」这一新规不仅反映了音乐行业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理性态度,更彰显了格莱美奖在维护音乐创作本质方面的坚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