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的投资目标应当是避免陷入贫困,而非追求暴富。投资的艺术不在于如何在牛市中获取最大收益,而在于如何在熊市中保全资本。金融作家威廉·J·伯恩斯坦对此深有洞见,他认为构建投资组合的核心要义并非在平均市场环境中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在最糟糕的市场状况下依然能够生存下来。伯恩斯坦曾向《巴伦周刊》坦言:”若你的投资组合能在市场最悲观的2%时段内安然无恙,那就意味着它比你想象的更为稳健。历经50年的复利积累后,你会庆幸自己当初的谨慎选择。”这位投资大师于2002年出版的《投资的四大支柱:建立成功投资组合的经验》一书,使其成为无数个人投资者的楷模。书中系统阐述了如何运用低成本指数基金构建并维护长期投资组合的秘诀。
伯恩斯坦近期一直在修订其经典著作的新版本,将于本月正式出版。新版书中,他进一步强化了”防弹投资组合”理念——即确保投资组合在极端市场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完整。过去,他常建议普通投资者通过共同基金持有企业债券,因其收益率通常高于美国国债。但当前市场环境下,这一策略已不再适用。由于投资者在市场恐慌时往往担忧信贷风险,企业债券价格会与股票价格同步下跌。相比之下,美国国债在股市崩盘时往往呈现逆势上涨的态势。”若你希望投资组合中绝对无风险的资产保持零风险,那么企业债券显然不属于你的投资组合范畴。”伯恩斯坦明确指出。
这位投资专家致力于保护投资者的安全资本,避免在市场崩盘时被迫低价抛售亏损资产以补充股票仓位。”在市场底部买入股票本就困难重重,若再遭遇被迫割肉的局面,难度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伯恩斯坦特别强调,美国国债的真正暴跌往往发生在利率飙升时期——就像去年那样,导致债券价格大幅缩水。多年来,他一直倡导投资者将资金配置于短期国债而非长期国债,以规避此类风险。他同时指出:”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坚持持有20%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策略,绝非偶然之举。”
作为一位拥有25年医学背景的神经病学家,伯恩斯坦在2005年转型成为全职金融与历史作家及资产管理人。他精通投资数学,最新著作中为读者提供了详尽的数学解析。然而,他同时强调,将投资视为纯粹数学游戏的人终将面临残酷现实。市场心理学同样重要,它解释了为何市场行为往往难以用数学模型预测。”历史告诉我们,市场既是机遇之地,也是陷阱所在。”伯恩斯坦感慨道。
许多普通投资者往往高估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他们常表示:”我可以接受投资组合中股票与债券各占60%的配置比例,也能承受30%的资产缩水。”但当实际亏损发生时,情况往往大相径庭。伯恩斯坦直言,大多数人的投资目标应当是避免陷入贫困,而非追求财富自由。他在书中开篇便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为例,该公司由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创立,采用高杠杆衍生品交易策略,杠杆比率高达25倍。在股市崩盘前四年,投资者资金曾实现翻倍增长,但最终却因极端风险而彻底失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尔维娅·布鲁姆的故事。这位纽约律师事务所的法律秘书通过长期投资普通股,并让资金在漫长时间内复利增长,最终积累了900万美元的遗产。”投资的艺术在于稳中求进,”伯恩斯坦写道,”布鲁姆正是以这种稳健方式管理资产,而LTCM的投资者却因过度激进而遭遇毁灭性打击。”
伯恩斯坦向《巴伦周刊》表示,普通投资者可从LTCM的失败中汲取深刻教训:”投资的游戏规则不是一夜暴富,而是避免倾家荡产。若你渴望成为下一个苹果或英伟达的股东,这绝非明智之举。因为在99%的时间里,那些看似潜力无限的明星企业最终都会沦为平庸之辈。”
这位金融史研究专家撰写了大量相关著作,最新书中深入探讨了历年来各类泡沫与骗局,揭示了市场心理学的本质。他警示投资者要警惕那些鼓吹暴富神话的浮夸人士。”若一个人具备出色说服力与演讲能力,在金融界将这种能力变现的诱惑往往是难以抗拒的。”伯恩斯坦补充道,”我所尊敬的金融家几乎都是那些不善言辞但深谙市场之道的人。”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微新创想转载,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