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油气资源富饶之地为何热衷造电动车?这一看似反常的产业布局背后,实则蕴含着区域经济多元化、产业升级换代以及地缘战略布局的深层逻辑。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大潮席卷而来,中东的石油财富家族们也纷纷投身于这场造车竞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业生态。这些勇于造车的中东资本大致可分为三类策略派系:审慎稳健型、激进扩张型以及渐进务实型。
审慎稳健派的典型代表是戴森集团创始人詹姆斯·戴森。这位曾跻身英国首富行列的企业家在2017年豪掷7亿美元组建电动车研发团队,却在两年后无奈宣布退出造车项目。这一经历为行业敲响警钟,印证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商业智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激进扩张派的代表人物许家印。2017年,这位恒大集团掌门人通过收购大量过时汽车资产,高调喊出”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造车口号,承诺2025年实现产销百万辆目标。然而四年过去,恒大汽车已停牌超过一年,停产传闻甚嚣尘上。而渐进务实派的代表则是越南首富潘日旺。这位亚洲商业巨擘通过收购现有汽车工厂和技术起步,充分利用中国产业链优势,与宁德时代达成深度合作,其Vinfast品牌有望登陆纳斯达克。
相比之下,中东地区的资本实力更为雄厚。卡塔尔人均GDP高达8.4万美元,阿布扎比主权投资基金和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合计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6万亿美元。然而,这一地区在汽车产业上却面临尴尬处境——既无响当当的汽车品牌,也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几乎所有乘用车都依赖进口。丰田和捷豹曾尝试在当地建厂,却最终黯然退出。如今,中东地区将目光转向了中国电动车新势力。
今年6月,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和蔚来汽车分别获得沙特PIF和阿布扎比ADIA的巨额投资。华人运通以56亿美元创下中国新造车融资纪录,蔚来则与ADIA达成闪电式合作。此前,沙特政府已向Lucid Motors投入巨资,但后者交付进度缓慢,连马斯克都公开表达不满。相比之下,中国新势力早已闯过”生产地狱”,产品矩阵完善,急需订单和现金流,而海湾国家的主权基金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海湾国家同时押宝中美两国新势力,既分散投资风险,又顺应地缘政治和经济趋势,这种投资策略在当前复杂环境下显得尤为明智。
01 先建厂再谋发展:破解产业困局
中东民众对汽车产业充满热情,但由于进口关税低、工资水平高、油价低廉、产业配套薄弱等特殊因素,始终未能实现本土造车突破。要激活这一市场,必须引入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整车制造商。沙特早在2012年就与捷豹路虎签署建厂协议,却因印度因素搁浅。2017年,沙特再次邀请丰田落地,但丰田发现当地缺乏必要的基础配套且人力成本过高,最终以委婉方式拒绝。
燃油车时代的失败经历让沙特资本意识到,传统OEM企业不缺资金,也不缺小市场,在谈判中毫无筹码。电动车时代,新势力首次获得挑战老牌厂商的机会。海湾国家恰好拥有充裕的资金,但投资目的并非慈善,而是要建立本土电动车产业链。沙特曾考虑私有化特斯拉,最终放弃转而投资Lucid,持续注资近百亿美元,换取对方在沙特建厂的承诺。蔚来与阿联酋的投资协议中明确成立合资企业,从事研发、制造与销售,体现海湾地区发展本地产业链的强烈意愿,可视为”市场换技术”的升级版。
除了”买买买”,中东资本更重视”合合合”。沙特PIF与富士康合资成立本土品牌CEER,并计划向宝马采购底盘零部件,预计2025年投产。引入整车制造商破解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有望带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相关产业落地,对沙特实现2030年非石油收入占比50%的目标至关重要。
02 多重目标:创造就业稳定社会推动转型
中国发展电动车主要为了能源独立,而海湾国家则面临不同挑战。首先,创造就业是首要目标。沙特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占比高但就业率低,能源转型和女性就业提升可能引发失业压力。汽车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是绝佳的就业蓄水池。沙特计划2030年本土生产30万辆车,本土化率达40%以上,预计创造27000个就业岗位。
其次,减少汽车进口扩大石油出口增加外汇储备。交通运输约占沙特进口账单的15%,是最大外汇支出。最重要的是,以电动车行业为突破口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沙特2030愿景的核心是能源改革,目标2030年燃油发电占比降至零。沙特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中仍将石油作为基石,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反哺国内转型。2008年,沙特石油部长曾表示:”未来我们会继续输出石油和电力,在石油时代结束后,沙特仍将活跃在能源领域。”中东地区的电动车产业,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经济转型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