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领域硝烟弥漫之际,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悄然拉开序幕。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硅基研习社(gh_8448ad119f2e),作者戴老板,经微新创想授权发布。近期,美联储主席耶伦访华期间,外媒总结其核心任务之一为:”让中方官员相信,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获取半导体等敏感技术的措施并非旨在损害中国经济。”这已是2023年,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制裁已累计超过十轮,实体清单上涉及大陆企业和个人的数量已突破2000家。面对如此冠冕堂皇的说辞,外界不禁感叹:”他真的,我哭死”。这种虚伪的论调很快就被《纽约时报》的另一篇文章无情戳穿。耶伦访华后四天,资深中国问题记者Alex Palmer在该报发表署名文章,直指美国芯片封锁的本质——”这是一种战争行为”。Alex Palmer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北大首届燕京学者,长期深耕中国报道,涵盖徐翔、芬太尼和TikTok等热点事件,其观点极具分量。在文中,一位受访者毫不掩饰地表示:”我们不仅不会允许中国在技术上取得任何进展,还将积极扭转其现有技术水平”,而芯片禁令的”根本目的在于根除中国整个先进技术生态系统。”美国人使用”eradicate”一词,意为”灭绝”或”连根拔起”,常用于描述天花病毒或墨西哥贩毒集团,如今这一词汇的宾语竟是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作者预测,若这些措施得逞,将影响整整一代中国人的进步。任何想了解这场战争严重程度的人,只需反复品味”eradicate”的深意。
01 战争法则的升级
商业竞争遵循合法框架下的较量,而战争则毫无规则可言,对手会不择手段达成战略目标。尤其在芯片领域,美国不断变换制裁规则——你刚适应一套,它又推出新方案。2018年,美国商务部以”实体清单”方式制裁福建晋华,直接导致其停产(现已复工);尝到甜头后,2019年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限制美国企业为其提供EDA软件和Google GMS服务。发现这些手段无法彻底”消灭”华为后,美国改变策略:2020年5月起要求所有使用美国技术的公司不得为华为供货,包括台积电代工,致使海思停滞、华为手机业务大幅萎缩,给中国产业链造成每年超千亿美元的损失。拜登政府更是将打击目标从”企业”升级为”行业”,大批中国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被列入禁令名单。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新规,几乎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划定”天花板”:限制16nm/14nm以下逻辑芯片、128层以上NAND存储、18nm以下DRAM集成电路出口,以及算力超4800TOPS和互联带宽超600GB/s的计算类芯片,无论代工或直接销售均被禁止。华盛顿某智库评价:”特朗普瞄准的是企业,而拜登打击的是行业。”
02 认知误区与封锁的反噬
许多人在观察芯片禁令时陷入认知误区:只要遵守美国规则就不会被针对,被针对即说明做了错事。这种思维停留在”竞争”框架中很正常,但在”战争”状态下可能大错特错。半导体高管反映,企业自主研发涉足先进领域时(甚至仅是预研),就会遭遇无形壁垒。高端芯片研发依赖全球技术供应链:做5nm SoC芯片需购买Arm内核、Candence/Synopsys软件、高通专利,协调TSMC产能……这些动作都会落入美国商务部BIS监管视野。某手机厂商台湾子公司研发消费级芯片,却遭台湾相关部门”调查”,最终被迫关闭,母公司也主动解散——高层发现高端芯片项目存在”一键清零”风险。这种能力本质是美国将”基于自由贸易的全球产业分工”变成攻击敌人的武器,学者称之为”weaponized interdependence”(武器化的互相依赖)。认清这一点后,许多争议已无需讨论:华为违反伊朗禁令已无意义(因其称”伊朗只是借口”),指责中国产业政策也属徒劳(美国已拨款530亿美元补贴芯片制造回流)。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芯片战争亦是如此。
03 中国的应对与更大挑战
面对美国的”举国来战”,中国能否找到破局之法?若期待一击制敌的神功绝招,恐怕没有。计算机科学诞生于美国,集成电路产业被美国用战争手段掌控产业链话语权,中国只能花更长时间从上下游逐步突破,过程漫长。但这场”战争行为”不会毫无代价。美国全行业封锁反而为中国提供了依靠市场机制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机会。纯计划力量如”02专项”虽提供资金支持,但效率不高,财政补贴难以转化为市场化的技术和产品。芯片战前,中国众多设备、材料和小型芯片公司难以与国外竞争,中芯、长电等大厂更倾向于使用国外成熟产品。但封锁迫使这些被忽视的企业被迫参与国产替代进程,大量设备和材料进入产线验证,小厂们抓住机会加速改进产品。这种被逼出来的市场化效率远超纯计划力量:一方铁了心要国产替代,一方死命抓住救命稻草,科创板的造富效应更激发全行业竞争。过去十年中国半导体上市公司利润总和从30多亿增长至334亿,接近十年前的10倍。Alex Palmer评论:”中国企业若不团结,将一起覆灭,以前可以在国家韧性和商业发展间选择,现在已无选择。”
有人质疑国产替代仅限于中低端领域,高端芯片仍难突破。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芯片研发不像互联网项目能快速复制,需要长期投入。过去十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取得显著进步,但舆论却存在”言必称光刻”倾向,认为”只要做不出EUV光刻机就是不行”,这种认知既不客观也掩盖了无数人的努力。产业成功关键在于资金、人才和市场,与舆论关系不大。极端悲观言论并非新现象,高铁、风电、光伏等领域早有类似声音。
04 AI革命的叠加挑战
芯片战正酣之际,以AI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开启。2022年底OpenAI发布GPT引发科技界震动,芯片战争成为更广泛对决的一部分。美国已限制中国科技公司获取最新AI芯片,并据传筹划禁止美国资本投资中国AI公司。产业革命早期是新技术、新模式、新巨头涌现阶段,若不能紧跟核心技术变化,差距会越拉越大。中国三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启动时均处于不利位置,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这次绝不能落后。中国在AI领域已有积累,自2012年起互联网巨头和创业公司持续投入,尽管GPT由美国人发现,但全球紧追者唯中国而已。不利因素也不少:美国芯片战策略可能延续至AI领域,但AI软件创新链条较短,被卡脖子概率小于半导体;美元基金募资困难导致国内AI创业浪潮不如十年前移动互联网;基础创新方面,中国缺乏贝尔实验室或OpenAI这样的”养家”大公司(政府出资的北京智源、上海AI Lab是潜在选项)。若基础创新落后,将陷入”你要敢开源,我就敢创新”的困境,新技术革命爆发前积极拥抱的国家可能形成”代差”。美国军事与技术部门合作紧密,国防供应商已推出融合AI的军事产品。毛泽东说”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套用当下场景就是:芯片之战快不得,AI之战慢不得。
05 新时代的战略资源
1900年全球钢铁产量2800万吨,石油产量2000万吨;2022年分别增至18.8亿吨和2.04亿吨。钢铁和石油是工业文明基础,珍珠港事件前美国禁运钢铁石油,莫斯科战役后德国拼命夺取巴库油田——每个时代都有战略资源,失去即等于失败。硅片是21世纪的”钢铁和石油”,我们正处在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与大国博弈交叉点。尊重规律、保持敬畏、充满信心,黎明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