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东超市三年五亿计划:全渠道布局下的增长密码
本周,京东超市在其11周年庆活动中公布了一系列亮眼数据,为外界揭示了其雄心勃勃的三年五亿用户规模计划。今年上半年,京东超市购物用户规模突破3亿,同比增长18%,订单量提升20%,交易额增长15%。这一成绩背后,是京东大商超业务的全面发力——一个融合线上线下、国内外、To B与To C的全渠道生态系统。
京东大商超业务涵盖京东自营、京东POP、1号会员店等线上业态,以及母婴馆、京东便利店、酒世界和七鲜超市、京东折扣超市等线下业态,更包括To B大客户和O2O秒送、京东国际等交叉业态。这些业态聚焦于FMCG大快消品类,细分为11个一级品类,涵盖水饮冲调、休闲零食、生鲜预制菜等日常消费必需品。正是这一系列业态和品类组合,支撑起京东大商超近4000亿的年成交额和超3亿的用户规模。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大商超事业群总裁牛英华在发布会上宣布,京东超市将正式启动”用户规模三年增至5亿”计划。这一目标在当前零售环境下显得尤为激进:国内社零增速仅5%,网上零售总额增速8.5%,线下零售同比增速4.8%,而京东大商超却保持着双位数增长。这背后,既有七鲜、O2O秒送等新业态带来的增量,更离不开京东强自营的零售思路。
自营模式的优势在于供应链深度介入和运营效率。与平台模式通过广告收入盈利不同,自营模式需要建立低价优势和高运转生态。京东从线上起家,品类已从3C数码、家电拓展至超市、美妆、健康,但在下沉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布局、零供关系协同等方面仍需完善。今年上半年,京东密集布局线下业态,收购香港佳宝超市、德国CECONOMY,重启Joybuy,彰显其强化零售基因和自营优势的决心。
这一战略与零售进化趋势高度契合——在商品过剩、渠道过剩的当下,精准精简选品能力成为竞争焦点。京东通过推荐技术和广告产品实现,同时探索更高效的零供关系。自营零售商尤其能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而京东正是这样一家拥有明确品牌心智、技术优势、供应链优势的自营零售商。
京东大商超强化自营优势分为两个层面:商品层面和流通层面。商品层面通过提升自有品牌比例、定制化品牌商品、生鲜品类端到端直采实现效率提升。基于消费者需求研究,京东不断优化选品能力,收敛SKU,调整品类结构,强化优势品类如咖啡豆、酒水、母婴、生鲜等,树立渠道品牌形象。
流通提效方面,京东优化了遍布26省区的仓网系统,并实施”以仓为店”的下沉策略。这一策略依托京东物流优势,探索前置仓业务,大幅提升当日达比例。同时,京东加速线下业态布局,包括定位天天低价的京东折扣超市和母婴店业态,后者今年预计开至近1000家。
京东的仓网系统不仅服务于零售业务,更通过2B业务开拓抓住大型经销商机会。在宿迁密集布店的京东拼拼社区团购项目,就是这一战略的体现。京东与维达、金红叶等纸品品牌的合作,更是将商品流通链条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销售进行全面优化,砍掉不必要的环节。
这种合作模式类似日本永旺等超大经销巨头,通过规模采购能力和成熟物流履约能力,替代传统经销网络。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章一博指出,零售效率提升需要从各自为政过渡到端到端全面优化,供应商与零售商结成紧密同盟,共享供应链数据实现精益运营。
比优特等零售巨头通过绕开多层经销商体系,直接获取上游品牌代理权,为下游零售商提供供应链服务,正是这一思路的实践。规模化采购、低进货价格、灵活配送能力成为吸引合作的核心。对于京东而言,在拥有更多自营线下触点的同时,仍需警惕过度扩张风险,坚持品类聚焦、SKU收敛、区域密度,实现更高周转效率。
京东超市三年五亿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取决于其全渠道布局和自营优势,更在于其对零售进化趋势的深刻把握和持续创新。在商品过剩、渠道过剩的时代,京东正通过精准选品、高效流通和深度供应链整合,重新定义零售效率,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