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新宠,轻松驾驭Prompt创作新时代
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经微新创想授权发布。两位华人创业者联合组建一支7人精英团队,打造出名为Cortex的创新项目,进军大模型创业领域。据悉,该项目已成功获得Zoom系、Getty家族和快手系的天使投资。Cortex是一款集成了众多大模型API的智能中间件,致力于让大模型更懂用户需求,成为开发者的得力助手。
Cortex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支持私有数据接入,包括Notion、Slack、Google Drive等平台,帮助企业构建专属领域的私有版GPT;二是能够在企业内部实现千人千面的Copilot,为每位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智能助手。目前,Cortex在国外市场已取得初步成功,拥有10多家付费企业和上千名个人用户。一家知名网红SaaS公司已采用Cortex,让网红能够以特定人设与粉丝进行深度互动。
大模型中间件的概念,是指在底层大模型和上层应用之间架设的桥梁性软件,主要解决大模型落地应用中的数据集成、场景适配、知识库融合以及多模型协同等难题。对于面临”自建大模型成本高昂、垂直模型功能有限”两难困境的企业来说,Cortex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成熟,大模型中间件创业项目逐渐涌现。Cortex能够整合GPT-4等多个不同的大模型资源,实现语言模型的协同应用,堪称大模型应用层的智能编排器。其核心目标在于提升技术人员开发大模型应用的效率、可访问性和可扩展性。
Cortex的命名灵感来源于”大脑皮层”这一英文词汇。大脑作为神经中枢对应大模型,而皮层则代表着大脑的智能结构。Cortex通过按需调用不同大模型,并以标准化格式约束输出结果,帮助用户解决单一模型无法胜任的复杂任务。
Cortex的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作为集成多款API的工具,Cortex能够外接私有数据库,将通用大模型转化为特定领域的专业模型。这种”广度与深度并存”的策略,既避免了与特定行业服务商的直接竞争,又能够通过接入私有数据深化领域理解。Cortex通过调用向量数据库、实时联网搜索和指定API调用等方式,增强专业模型的实用价值。
其次,Cortex能够帮助每个用户打造个性化的Copilot。从撰写文档、制作PPT到编写邮件、总结会议,Cortex都能高效完成。更进一步,在同一企业内部,Cortex能够根据不同岗位需求,生成定制化的输出结果,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服务。
Cortex的费用采用按量计费模式,其服务模式类似于连接数据库与大模型的云服务商,通过整合多样化API资源,确保各项功能的稳定运行。这种设计使得Cortex深受开发者青睐,尤其适合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开发者和IT从业人员。
对不擅长Prompt撰写的程序员来说,Cortex更是福音。其智能化的Prompt优化功能,能够帮助开发者快速上手,大幅减少调试工作量,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工作中。
Cortex团队选择开发大模型中间件,源于对未来多模态、多模型智能世界的坚定信念。他们认为,单一模型即使强大如GPT-4,也无法应对所有场景。只有将多个模型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构建出实用的AI应用。团队核心成员曾尝试使用Langchain实现类似功能,但发现过程异常艰难,市场上缺乏能够有效连接模型层与应用层的中间件。
Cortex创始人兼CEO Nemo Yang表示:”现有平台和工具都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团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用户普遍反映大模型虽好,但接入API过于繁琐,对模型调控的掌握也较为困难。这些市场反馈成为Cortex产品设计的直接动力。
Cortex的成功离不开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Nemo多次提到”用户说””市场反馈”,并详细解释了Cortex如何根据这些信息优化产品特性。例如,针对向量数据库在处理上下文关联强的文章时可能丢失语境的问题,Cortex采用了完全自研的解决方案,支持全局检索和分段返回两种模式。
在Prompt工程方面,Nemo指出虽然看似简单,但出色完成并不容易。因此,Cortex特别设计了针对不擅长Prompt撰写的开发者的友好功能,允许专业Prompt工程师参与工作流程,帮助Cortex更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
未来,Cortex计划接入Slack、Confluence、Microsoft全家桶和Google全家桶等更多平台,始终秉持”开发者优先”的理念,尽可能缩短开发周期。
Cortex背后的公司Kinesys AI拥有一支7人的全职团队,其中两名创始人均为华人,多人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创始人兼CEO Nemo Yang是00后,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取得本硕学位,拥有机器学习专业背景,曾任职于字节飞书和微软。14岁时,Nemo便因热爱计算机前往硅谷留学,高中时期已开始开发网站和App,参与过多个创业项目。联合创始人兼CTO Jian Cai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曾在Google工作8年,其上一家创业公司”一起写”后被快手收购。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