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市场,SHEIN与Temu的竞争早已超越商业层面,演变为一场全方位的较量。除了在法庭上针锋相对,这两家电商巨头也逐渐成为国际媒体报道中的主要对手。拼多多旗下的Temu近期在马萨诸塞州提起诉讼,指控SHEIN违反美国反垄断法,声称SHEIN通过要求平台上约8338家制造商签署独家经销协议,以及利用罚款和”忠诚宣誓”等手段逼迫供应商”二选一”,限制市场竞争。SHEIN则不甘示弱,早在去年12月便在芝加哥法院提起诉讼,指控Temu通过支付费用拉拢网红抹黑SHEIN,试图在消费者心中制造对立。
这种竞争态势在海外媒体上日益明显。例如,彭博社曾报道Temu在美国5月份的销售额比SHEIN高出20%,而Temu也连续数月成为美国地区下载量最高的APP。估值已突破千亿美金的SHEIN,在美国用户数量已超越快时尚鼻祖H&M和Zara,成为全球最火的快时尚服装网站。而Temu则延续了拼多多在国内的成功模式,以低价白牌商品为主打,从2.99美元的空气炸锅到1.87美元10双的袜子,各种超值商品让欧美消费者欲罢不能。
这种竞争的爆发令人意外。事实上,拼多多出海初期曾认真考虑复制SHEIN的成功模式。据媒体报道,拼多多曾将办公室迁至SHEIN供应链核心地广州番禺,深入调研其供应链各个环节,甚至挖走了不少当地员工。Temu也曾组建专门团队深入服装生产环节,学习SHEIN的打板技术。但最终,Temu更像是一个高像素复制的国内拼多多版本——从2.99美元的空气炸锅到1.85美元的运动鞋,低价白牌商品依然是其核心竞争力。其营销手法也延续了拼多多的传统,国内”砍一刀”对应美国的”Code for code”促销码交换,在国内横扫微信聊天框的促销模式在美国Twitter评论区也大受欢迎。
然而,Temu表面上的国内拼多多模式,实则运营内核却是SHEIN在欧美市场成功的秘诀——严控供应链。Temu采用”类自营”模式,包揽了卖家产品上线后的审核、物流、仓储、运营等所有环节。虽然初期看似减轻了商家负担,但很快商家就发现自己的角色变成了单纯的供货渠道。定价权完全掌握在拼多多手中,买手经理会利用价格抓取软件将卖家供货价压至1688同款批发价以下。此外,Temu严格掌控平台控货权,有时商家寄出的100件产品可能因细微质量问题被全部退回,甚至面临直接罚款。这种模式下,Temu表面仍是跨境电商平台,实则是一个没有自营工厂的”超级卖家”。
拼多多选择这种模式有其战略考量。低价商品是一把双刃剑,若无法有效控货,很容易损害平台口碑。曾被称作美版拼多多的Wish就是前车之鉴。Wish一度拥有3亿用户,是全球下载量最大的购物APP,但因其平台模式导致政策游移不定,最终因货不对板而失去消费者信任。Temu的”类自营”模式既能保证商品质量和价格,又能快速复用国内拼多多积累的商家资源,实现弯道超车。
然而,Temu的主营品类也面临着挑战。9.9包邮的锅碗瓢盆固然受欧美消费者欢迎,但10美元的连衣裙等更受青睐的商品也使其垂涎。在此次对SHEIN的诉讼中,Temu对SHEIN旗下8338家服装制造商虎视眈眈,指控SHEIN通过威胁、恐吓和毫无根据的惩罚性罚款来阻碍商家加入Temu。
与此同时,SHEIN也在向拼多多靠拢。其发家史可概括为”用Zara的魔法打败Zara”。Zara母公司Inditex旗下有9个品牌,在西班牙拥有数以千计的工厂。而SHEIN旗下超过10个子品牌,供应链体系里有超过2万家中国工厂,将快速反应提升到新的高度。SHEIN每天抓取上万个服装商的图片,拆分流行元素,由近千位设计师组合出新款,再交由厂家小批量、高频次生产,最后贴上SHEIN标签销往海外。这种小单快返模式使SHEIN一年能推出60万个新品,远超Zara的1.3万个。
自营品牌帮助SHEIN闯出一片天地,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自营规模的天花板正在显现,近年来SHEIN的营收增速和利润率都在下降。2021年SHEIN实现11亿利润,但2022年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利润却大幅下降36%,降至7亿,净利润率仅为3.2%,远低于优衣库的12.37%和Zara母公司Inditex的11.7%。利润率下降主要由于物流和生产成本上升。小单快返模式虽然帮助SHEIN迅速获得消费者,但自营供应链的管理成本随着规模扩大变得越来越沉重。
在IPO临近之际,SHEIN设定了雄心勃勃的营收目标——2025年达到585亿美元,超过H&M和Zara之和,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实现10倍的利润增长,2025年达到75亿美元净利。巨大的营收压力下,SHEIN于今年5月正式宣布转型平台模式,推广SHEIN Marketplace。事实上,SHEIN早已为转型做准备:去年11月聘请了拥有第三方品牌管理经验的Lazada前总裁刘秀云,今年又从亚马逊挖来经验丰富的高管,主导扩品类战略。甚至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的SHEIN创始人许仰天也亲自站台,表示将通过平台模式引入更多第三方卖家。
转型平台模式对SHEIN意义重大:既能快速提升品类丰富度,阻挡用户流失,又能带来佣金和广告收入,扩充营收来源。更重要的是,成为收过路费的平台后,SHEIN的估值参考模型将从ZARA时代的千亿级跃升至亚马逊的万亿级,这对估值下滑的SHEIN极具吸引力。如今打开SHEIN界面,从网红潮流前线到厕纸包邮的拼多多,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第三方店铺页面也随处可见。
在转型平台路上蒙眼狂奔的SHEIN,终于与Temu狭路相逢。而此时,北美真正的电商霸主亚马逊却一片岁月静好。”Prime Day”是亚马逊一年一度的会员日促销节,相当于国内的双11。在全球形势不明朗、北美消费者消费降级的背景下,Temu和SHEIN不断发起冲锋,而亚马逊却迎来了史上最强销量:短短两天内,亚马逊Prime会员就购买了3.75亿件商品,比去年多7500万件,Adobe Analytics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消费了127亿美元。
亚马逊的阻击效果显著。早在今年6月,亚马逊美国站就针对10美元以下商品推出物流利好政策,配送费骤减0.77美元,并免去了假日高峰配送费用。这一举动被媒体解读为针对Temu的反击,意在通过政策倾斜促进低价小商品销售——这无异于降维打击,Temu一般需要十天送达,而亚马逊只需2-3天。亚马逊的速度背后,是其强大的物流体系:86架货机、超过1500个物流设施,以及过去数年间超过50%的投资都投入到了仓储和配送环节。
SHEIN和Temu想要攻破亚马逊的护城河,难度可想而知。目前它们向北美的冲锋避开了亚马逊的核心腹地,分别从女装和日用小商品发起包抄,更像是在亚马逊的地盘边缘先打了一架。上线6个月后,Temu已超越SHEIN,稳坐iOS全球购物软件下载量榜首。深得拼多多真传的Temu,低价战略更为狠辣:你比快时尚品牌低价?我要做到什么都全球最低价。浙商证券抽样调查显示,Temu单品价格低于SHEIN30%以上。今年7月,Temu更是打出”服装、鞋子以及厨房用品1折”、”1美元内促销专区”的口号,针对性明显、杀伤力极强。
SHEIN和Temu的快速交锋并不令人意外。看似模式迥异的两者,实际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搬运中国的低价制造业,填补海外的下沉市场。今年4月,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发表了一份关于SHEIN与Temu的分析报告,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商业模式,并着重列出了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利用贸易漏洞逃避关税、对生产流程、采购关系、产品安全和使用强迫劳动的担忧,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尽管面临诸多监管挑战,但Temu和SHEIN都明白自己有存在意义,并学会了在适当时刻用上述问题相互攻讦。Temu在波士顿联邦法院对SHEIN提起的诉讼中,就指控其违反美国反垄断法,要求平台上的制造商签署独家经销协议。这8000多家制造商,占有能力供应超快时尚的商家总数的七到八成。Temu认为,这些卖家无法在其他平台上销售,损害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让他们买不到更多更好的便宜货。
这场争当美国通缩神器的战争,才刚刚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