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余温尚未完全褪去,关于秋季 iPhone 的新消息已悄然浮出水面。此前媒体曝光的多张 iPhone 15 系列的 CAD 图片显示,iPhone 15 Pro/Max 的边框相较 iPhone 14 将会有明显收窄,但具体窄多少仍成谜。如今,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在最新爆料中给出了答案:苹果将把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的边框尺寸从 2.2mm 缩小至 1.5mm。这一举措使得四边等宽、直角中框设计的 iPhone 15 Pro,终于有望超越其“小兄弟”小米 13 的边框宽度。
小米 13 的爆卖并非偶然,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设计无疑是核心因素之一。那么,苹果如何才能再度超越这位竞争对手?Gurman 指出,关键在于苹果在 iPhone 上采用了一种名为低注射压力包覆成型(Low injection pressure overmolding,简称 LIPO)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将应用于 iPhone,苹果还计划将其引入 iPad 产品线,以缩窄 iPad(预计也是 Pro 版)的边框。
iPhone 边框缩窄的背后,LIPO 工艺功不可没。尽管 LIPO 工艺本身并不算全新,毕竟苹果早在 2021 年发布的 Apple Watch Series 7 上就已采用。当时,苹果将屏幕模组从排线设计改为触点设计,结合 LIPO 工艺,不仅提升了耐用性,还实现了更窄的边框。然而,这一改变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相比之下,iPhone 和边框这两个元素,足以引发无数人的好奇。
在探讨新工艺之前,我们还需回到一款奠定了 iPhone 至少 5 年设计方向的机型——2017 年发布的 iPhone X。正是从 iPhone X 开始,苹果沿着全面屏、刘海/药丸以及四边等宽的路线不断演进。其中,“四边等宽”是关键所在。iPhone X 首次在手机上采用三星柔性 OLED 屏幕,并配合 COP 封装技术,使得屏幕四边边框得以统一且足够窄,从而保证了 iPhone X 的视觉设计。COP 封装的全称是 Chip On Pi,即直接将屏幕部分弯折后封装,在屏幕下方集成排线与 IC 芯片,从而实现底部边框(俗称“手机下巴”)的缩窄。如今,COP 封装已广泛应用于旗舰机型,甚至一些中端机型如 Redmi Note 12 Turbo(起售价 1999 元)也采用了该技术。
在后 COP 时代,手机正面边框的缩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厂商在屏幕抗摔性能上的提升,以及对窄边框与可靠性的权衡。无论是 Apple Watch Series 7 还是 iPhone 15 Pro/Max,其边框缩窄都建立在材料和结构改进带来的屏幕可靠性提升之上。超瓷晶玻璃、排线改触点设计、LIPO 工艺以及钛合金边框,共同构成了 iPhone 15 Pro/Max 缩窄边框的底气。
苹果想要无边框 iPhone,但边框是否越窄越好?更窄的边框确实能带来更无边的视觉效果,让手机更接近“手拿一块玻璃”的体验,但同时也可能引发误触、抗摔等问题。不过,如今边框宽度的缩窄大多建立在抗摔性能的提升上。至于误触问题,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软件层面可以大幅改善使用体验。
前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曾坦言,iPhone X 项目初期,苹果就试图制造一款无边框手持设备,但原型机过于庞大沉重,加之当时的技术限制,最终选择了 iPhone X 方案。此后,全玻璃设计 iPhone 的专利申请也表明,苹果并未放弃这一长期目标。
iPhone X 发布后的五年里,苹果一步步逼近这一目标:从更小的刘海到药丸,边框也在持续缩窄。就苹果对“简约设计”的执着而言,推出一款无边框 iPhone 并不难理解。只是当前屏幕技术尚未完全实现真正的无边形态,即便凭借苹果的技术和对供应链的掌控力,也只能走渐进式路线,逐步缩小“灵动岛”和边框。
进一寸有一寸的意义。此前一份来自 Canalys 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最畅销的 15 款高端机型中,苹果独占 7 款,三星 6 款,小米和华为各占 1 款。值得注意的是,除三星 Galaxy S23 Ultra 外,其余 14 款机型均为直屏手机。去年雷科技曾预测旗舰机“回归”直屏设计趋势,并指出“安卓旗舰,终归直屏”,原因在于成本、可靠性及视觉效果的综合考量。如今回看这份报告,似乎预示着屏幕边框将迎来新一轮变化——塑料支架的退去,以及更多产品边框的缩窄,只是开始。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全面屏化后,屏下摄像头曾短暂流行,但如今仅剩中兴、三星(折叠屏)仍在尝试。除 iPhone 外,其他品牌正面设计几乎如出一辙,摄像头也统一至顶部中央。全面屏的追求让手机正面留给工业设计的空间微乎其微,更多是从细节入手,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虽然后盖能带来设计风格和色彩差异,但正面细节更能体现产品的做工和精致感。
值得一提的是,站在今天看来,边框再缩窄 0.1mm 的意义似乎微不足道。但大多数质变都源于之前的量变,若你相信无边框手机的未来,自然也应理解 0.1mm 进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