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荒岛上画出米老鼠,迪士尼的法务团队就能找到你——这句调侃如今成了AI时代版权纠纷的真实写照。当网友输入简单提示词就能在AI模型中生成迪士尼经典IP形象,影视巨头终于将矛头对准了MiniMax。9月16日,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公司三大影视集团联合起诉中国AI独角兽上海稀宇科技(MiniMax),指控其旗下”海螺AI”存在大规模知识产权侵权。119页起诉书附带58份证据,包括侵权内容示例、产品宣传材料、用户截图及专家技术分析报告,足见其准备充分。截至发稿,MiniMax暂未公开回应。
这并非好莱坞首次向AI公司发起诉讼。今年6月,迪士尼和环球影业已起诉Midjourney,110页起诉书举证详尽。本月初,华纳兄弟探索也加入围剿,形成三巨头攻势。”好莱坞起诉MiniMax不是首例,也不会是末例。”深耕版权法律领域的律师张京告诉《定焦One》,此类诉讼大概率走向和解,但先期判决或和解案例将定调行业规则。AI时代此类纠纷将批量涌现,最终推动行业规则明晰化。
“口袋里的好莱坞工作室”,这句MiniMax的宣传口号成了三大影视集团的攻击目标。起诉书中斥其为”大胆的自封绰号”,因其业务建立在”窃取原告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侵权指控聚焦三个核心环节:训练阶段非法抓取版权内容,生成阶段输出高度相似内容,推广阶段系统性鼓励侵权。起诉方比喻MiniMax为”虚拟自动售货机”,并强调其具备侵权防控能力却未对版权内容采取保护措施,主观侵权意图明显。
好莱坞阵营的诉求清晰:索要MiniMax侵权所得利润或按每部侵权作品最高15万美元主张法定赔偿;申请永久禁令,禁止MiniMax继续使用原告作品训练AI并生成相似IP内容。这种强硬态度与起诉Midjourney如出一辙。当时迪士尼、环球影业称Midjourney是”典型的版权搭便车者”,强调”无论侵权内容由AI还是传统技术生成,盗版本质不变”。两起案件的核心指控高度一致:AI公司未经授权复制影视IP作为训练数据,且生成内容与原作角色高度相似。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圣律师分析,现有著作权法框架下认定AI侵权需满足四大要件:作品受保护、未经授权使用、接触原作、生成内容与原作实质性相似。若案件进入实质审理,争议将集中于三点:技术溯源证实”海螺AI”训练数据包含涉案版权作品;鉴定生成内容是”复制/改编”还是”全新创作”;审查MiniMax是否存在授权、法定许可等合法抗辩事由。
更通俗地讲,就是要有确凿证据证明MiniMax的AI模型训练数据里确实包含了原告方的素材;同时判定AI生成的内容是对原作的直接”复制”或”改编”,还是仅仅受了点启发进行的全新创作;以及”有没有理”,MiniMax有没有合理的借口,比如”我已经付钱拿到许可了”或者”法律有特殊规定允许我这么用”。
张京团队整理的多宗此类诉讼显示,争议焦点都较为类似:被告的大模型不仅在训练阶段也在输出阶段使用了原告拥有版权的作品。考虑到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特点,在训练阶段使用包含版权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仍有争议,部分司法判例肯定了可能构成合理使用;但对于输出阶段应采取措施防止和版权方的作品高度类似产生替代效果,已成为共识。他指出,这类案件较大的可能是走向和解,否则被告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AI版权纠纷正从局部摩擦到全面火拼。2023年底,《纽约时报》率先起诉OpenAI、微软,指控其非法抓取数百万篇新闻报道用于AI训练。2024年初,1.6万名英国艺术家计划对Midjourney等AI公司发起集体诉讼。2024年5月,OpenAI新模型GPT-4o的语音模式”SKY”因高度模仿斯嘉丽·约翰逊声线遭抵制。AI版权纠纷已从文字、图像延伸至音频领域,而迪士尼起诉MiniMax、Midjourney,标志着影视IP也成为AI版权博弈的核心。
这些原告包括作家、新闻媒体、歌手、插画家等,几乎涵盖大部分艺术领域。他们对AI的指控,细节虽有差异,但核心都围绕两点:”源头侵权”和”结果侵权”,前者指未经授权使用版权内容训练AI,后者则指AI生成内容构成实质性替代与市场冲击。他们的诉求也基本来自三个方面:即时停止侵权;弥补已造成的经济损失,追偿侵权收益;建立长效合规机制,规范AI行业使用规则。
面对指控,AI公司一直以”合理使用”为自己辩护。打个比方,如果版权方的指控是”你偷了我的书和画,看了之后就开始模仿我的风格来赚钱”,那么AI公司的抗辩核心是”我不是在偷窃和复制,我是在’学习’和’研究’,然后进行全新的’创作’。这是合法的,受’合理使用’原则保护”。
目前来看,AI公司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证自己”合理使用”:第一、转化性使用(transformative)。AI训练并非对原作品的简单复制或传播,而是通过算法提取数据中的抽象模式、风格特征与语义关联,最终生成不同于原始数据全新内容。第二、不构成市场替代。AI模型输出的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生成结果,而非原作的复制品,不影响版权作品的核心商业市场。第三、使用量和实质性合理。尽管使用了大量数据,但AI公司认为这是机器学习实现泛化能力的必要前提。第四、社会效益。该行为服务于公共利益,能推动人工智能这一重要领域的创新与技术进步。
最典型的抗辩来自Midjourney——其在应对迪士尼起诉时称,原告及合作供应商亦在使用Midjourney工具,不能既享AI红利又扼杀技术底层实践。以上种种,都是AI技术发展带来的法理争论,到底谁对谁错,目前没有定论。
法律大V、北京某律所合伙人樊百乐在一期播客节目中表示,围绕AI的版权争议就像是一个莫比乌斯环:在现在的版权法框架下,明明从同样的逻辑出发,但随着思考延伸和情况极端化,可能会逐渐走到原本的对立面。但他同时指出,只要利益平衡,即使法理问题未疏通,双方仍可相安无事。就像一位好莱坞大厂的法务负责人对他说的,“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知识产权法或者版权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两件:credits(名)and money(利)”。
在AI野蛮生长的时代,AI大模型竞争力往往依赖训练数据规模与质量。这促使许多AI公司在初期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策略:大规模抓取互联网图文音视频作为语料,其中不可避免包含版权内容。这种行为之所以长期存在,源于AI训练语料的版权界定始终处于灰色地带:一方面,现有法律未针对”AI模型训练使用版权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相关判例稀缺,行业尚未形成统一共识。
从技术层面来看,这种操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模型能力的快速提升。MiniMax作为一家成立于2022年的初创公司,已累计为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的逾1.57亿名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去年4月,海螺AI上线,并冲进2024年上半年美国AI应用市场下载量前十。有媒体报道,MiniMax已于近日秘密向香港提交了IPO申请,并计划最早于今年上市。
然而,随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版权问题也开始集中爆发。对于许多AI公司而言,“还债时刻”正在到来。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行业正在从无序抓取转向付费合作。例如,OpenAI与新闻集团达成多年期协议,交易价值或超过2.5亿美元。此外,Meta也与环球音乐集团达成合作。
一名法律人士认为,今后,AI公司和版权方的付费数据合作将越来越普遍。不过,当前行业仍存在一种误区,即将”版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对立起来,认为强化版权保护会制约AI发展。但资深律师张京指出,这种对立思维不符合历史规律——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演进,知识产权法始终是创新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
李圣认为,绝对的”授权至上”难以实现。若要求AI公司对所有训练数据逐一获取授权,将大幅抬高研发成本。同时,“无限制开放”也不现实,如果有所谓的AI使用版权内容的”安全区”,也必须以不实质损害版权方合法权益为前提。
短期来看,无论迪士尼诉MiniMax等个案的判决结果如何,都将加速AI版权授权市场的成熟。从长期视角看,版权方与AI公司的博弈不会终结,但将从当前的”火拼”转向规则下的磨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