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投资人Basil Peters曾深刻指出,退出是投资中最难以理解的一环,无论是对于投资人还是企业家而言。近年来,风险投资(VC)在资金分配决策上经历了显著的范式转变。过去那种大举撒钱、宁可错投十家也不愿错过一个好项目的粗放模式,逐渐转变为更为严谨保守的策略。这种转变背后,恐惧情绪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恐惧与投资的结合始终不是理想状态,情绪化的决策往往导致不良后果。上周,我们在专题中探讨了VC退出的风险与回报矩阵,今天,我们将从基金规模的角度,深入分析其对VC退出节奏的影响。
01 基金规模扩大,超额回报的潜力会减少
过去四十多年间,VC行业经历了两大关键趋势的变迁:一是基金规模的持续扩张(部分得益于通货膨胀的推动),二是IPO作为VC退出路径的可行性显著下降。VC投资与其他资产类别一样,最终会受到大数法则的制约。大数法则,也称为大数定律,指出当样本数量增加时,算术平均值更有可能接近期望值。然而,这里的期望值并非指LP和GP所追求的回报,而是揭示了随机事件均值的长期稳定性,这一规律导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超额回报的潜力会相应减少。
Thomson Reuters的数据显示,1980年至2000年代,VC基金的平均规模增长了三倍以上,从5370万美元跃升至近1.8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VC基金规模都低于2.5亿美元,且仅有3支基金规模超过10亿美元,微型基金占比高达75%左右;相比之下,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已有30支基金规模突破10亿美元,微型基金比例降至33%以下。回顾火热的2021年,PitchBook与美国风险投资协会联合发布的Venture Monitor数据显示,VC退出市场持续升温,第四季度延续了前三季度的增长势头。强劲的退出市场为IPO市场注入了更多庆祝的声浪,截至2021年底,退出总额超过7700亿美元,增幅惊人。以具体案例为例,2021年美国电动汽车厂商Rivian和编码平台GitLab均以高估值成功上市,其他296家由VC支持的上市公司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年同比增长达114.5%。这仅是序幕。早期风险投资的每一轮规模正不断增大,估值也水涨船高,但与后期飙升的价格相比,对VC机构而言仍具吸引力。与此同时,活跃的LP和GP数量创历史新高,投资交易数量整体攀升。在此背景下,整个VC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关键在于健康的流动性,但并非所有VC都会在第一个合适的时机选择退出。
02 膨胀的基金规模,给退出回报带来新挑战
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依赖于少数公司的巨额成功。一家投资机构的大部分投资可能无法收回,但一家成功公司的回报足以弥补其他失败投资,这类成功公司被称为VC的“outlier”(超常因素)。LP通常期望从风险投资基金中获得原始投资三倍的净回报,因此,“outlier”必须产生足够的资金流入。由于这些“outlier”能产生的回报等于或超过整个基金的总和,它们也被称作“fund returners”。USV的Fred Wilson对风险投资商业模式的描述广为流传:USV预计三分之一的投资会损失全部资金,三分之一的投资能收回成本(或获得少量回报),而三分之一的投资将产生大部分回报。然而,2014年,Foundry Group的MD Seth Levine分享了Correlation Ventures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不同的事实:高达65%的投资无法实现一倍回报。更有趣的是,只有4%的投资回报率超过10倍,仅有10%的投资回报率达到5倍或更多。一倍或五倍、十倍的回报绝非易事,且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实现这类回报的难度将进一步提升。
以Steve Anderson的Baseline Ventures为例,其前三只基金共募资7000万美元。当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时,Anderson对Instagram的投资额为25万美元,持有12%股份,其股票估值达1.2亿美元,足以使前三只基金获得近两倍回报。然而,若Anderson的基金规模为2.5亿美元,Instagram的1.2亿美元收购额甚至无法使基金与LP的投资实现收支平衡。关于风险投资基金回报的诸多数学问题,最终都归结为持股比例。拥有10%股权的2.5亿美元基金需要公司以25亿美元价格退出才能一次性收回投资,而拥有20%股权的基金则需要公司以更低价格退出。本质上,当VC讨论对公司的股权目标时,他们更关注如何降低收购或IPO的回报门槛。
03 微型VC的模式,有精心设计的空间
二十年前,基金规模的差异并不重要,因为各GP管理的AUM(资产管理规模)差异不大。然而,随着VC的成熟和机构化,基金规模对投资策略、风险和回报的影响已不可忽视。对基金规模的细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VC退出机制,也能揭示基金规模如何驱动投资策略并决定回报潜力。正因为基金规模影响VC退出模式,承诺资本少于2.5亿美元的小型基金,可能是实现协同合作和超额回报的关键。
另一方面,根据Altos Ventures的研究,许多成功的科技公司最初募资不足1000万美元,如eBay、苹果、微软和Adobe。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信息交流的改善,创业成本在过去十年中大幅下降,而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却持续扩大。这种变化有时会导致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的权衡:投资人希望为优质公司投入更多资金,而企业家则希望尽量减少股权稀释,并逐渐意识到,做好一家企业不一定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注入,更重要的是顺应宏观趋势,明智地使用融到的资金。
对美国微型基金而言,并购是目前最可能的退出方式,其平均退出估值约为1.1亿美元。由于早期投资的高风险,GP往往会以相对温和的并购退出价值实现高回报倍数,再通过一两项“本垒打”项目带来的巨额回报,为自身和LP的投资增色。上述市场动态为规模较小的基金提供了精心设计的空间。具体而言,小规模基金会优先考虑投资那些需要一定资金才能实现盈利的公司,在这些公司中,由于进场的估值较低,少量资金就能获得大量所有权。较低的入门价格使微型基金经理能在退出时获得合理回报,甚至低于1.1亿美元的平均退出估值,将未来稀释降至最低,这样基金在退出“本垒打”项目时仍能保持可观的所有权。
与小型基金相比,大型基金倾向于向每家看好的公司投入更多资金,以避免投资组合中公司数量过多。由于大型和小型基金通常都以20%或更高的所有权为目标,VC退出的数学模型表明,大型基金需要支付更高的入场费,或投资于资金需求更大的公司。此外,一项优异回报的投资对小型基金的影响远大于大型基金。例如,一只1亿美元的基金拥有某公司20%的股份,若该公司以5亿美元退出,基金将获得1亿美元分配,并通过这次投资长期反哺基金。同样的情况,一只10亿美元的基金也拥有同一家公司20%的股份,以5亿美元退出,该基金也获得1亿美元,但回报率仅为其基金的10%。为向LP返还承诺资本,一只10亿美元的基金需要创造10个5亿美元的明星退出项目,或假设拥有20%的所有权,至少实现45个1.1亿美元的并购退出。尽管大型基金拥有更好的资源,但游戏难度明显更高。
归根结底,无论是IPO还是被收购,还是其他我们之前讨论的退出路径,退出本身只是一个里程碑。投资一家有潜力的公司,成功退出将随之而来,但它不应是LP和GP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许多VC机构没有明确的退出路径偏好,因为好的投资会找到自己的退出路径。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微新创想转载,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