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五环外(ID:wuhuanoutside),作者:五环外事务所,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在直播间里,房产专家戴珣正耐心解答着粉丝的提问,关于老房子升值空间、怡心湖房价底线等问题,他的回答精准而专业,短短几分钟内,弹幕便飘过十几个问题。尽管地产行业整体步入调整期,但成都楼市却展现出独特的韧性,成为全国瞩目的亮点。
2023年上半年,成都楼市一枝独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成都新房、二手房价格涨幅均居全国首位,分别达到1.3%和2%,连续多月领跑全国。在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下,成都走出了一条独立的发展路径。当北上广深的房产中介们开始思考转行问题时,成都的同行们却依然活跃在各大小区,积极奔走在带看售房的过程中。行情的火热不仅体现在成交量上,也实实在在地鼓起了中介们的腰包,在金三银四的旺季,不少人月收入能达到十万。
戴珣,一位曾经的地产人,如今在抖音直播中已小有名气,自2021年开始直播至今,积累了四万粉丝,不断有想定居成都的粉丝找他咨询。个人单月促成的交易量少则十几二十单,多则三十几单,即便在疫情期间,一个月也能完成七八单的业绩。对于外界而言,成都楼市的火热或许在意料之外,但在戴珣看来,这却是情理之中的结果。
他是最早吃到地产红利的一批人。2003年,国务院将房地产确立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两年后,戴珣大学毕业后进入地产公司,正赶上行业的黄金期,月工资5000元,而老家哈尔滨房价仅为800元至1000元一平,一年的工资就能凑齐首付。在房价持续攀升的这些年,他靠着低买高卖的游戏策略,轻松实现了财富自由。二十年来,戴珣从工长做到地产集团的成本总监,练就了毒辣的投资眼光。
早在七年前,他就已经预见到了成都的发展潜力。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城市,他仔细比对着全国地图,在强二线城市中逐一筛选,最终在重庆和成都之间选择了成都。他认为,西部缺少一个核心枢纽,而重庆和成都都是重要城市,如果两者竞争,将永远没有机会。从宜居性来说,成都气候温润,夏天多雨,而重庆则是个火炉。从地理位置来看,成都位于平原,能够集聚四川周边整个西部的人口;产业结构上,成都以第三产业为主,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强,发展潜力更大。
统计局的数据验证了这一判断。2017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04.47万人,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据上升至2093.78万人,净增了四百多万人口。相比之下,隔壁的经济重镇重庆,常住人口仅从2017年的3143.5万人上升至2023年的3212.46万人,只增加了不到一百万人。大量新增人口激发了旺盛的购房需求,越来越多像戴珣这样的外地人希望在成都安家落户。
在戴珣的直播间里,不少四川周边的外地人找到他咨询购房事宜。他坦言,自己也可以被视为中介,但他并不喜欢这个标签。毕竟,房地产中介行业一度野蛮生长,良莠不齐,一些无良中介为了卖房,刻意制造信息差,损害了行业的声誉。五年前,戴珣也不会想到自己会从成本总监转型为房产主播,学习写文案、拍摄、剪辑,在直播间里与粉丝互动。
短视频的兴起打破了信息壁垒,像戴珣这样的行家得以从幕后走到台前。他分享道,自己的一个东北朋友想做直播工作,想在成都买房定居,特意找他咨询。虽然后来朋友因个人原因放弃了计划,但戴珣意识到,自己也可以通过做直播分享经验。因此,无论是短视频还是直播间,戴珣分享的大多是成都地产发展的知识性内容,为客户答疑解惑。他强调,中介的目标是卖出手中的房子,而他的目标是服务客户,帮助他们梳理需求,买到合适的房子。比起一般的带看中介,客户会因为他的专业度而更加信任他。
坐拥自媒体的流量红利,戴珣的客户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仅3月份,他就成交了31单,相当于七八个线下中介门店的业绩总和。一场直播下来,有三万人观看。现在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早上七点半就开始准备第一场直播,早中晚直播三场,每场直播时间在一到一个半小时,除此之外,他还要见缝插针,和粉丝线下聚聚,去茶馆坐坐。
总有新的出路等待着愿意尝试的人。冯相文,一位在成都做了五年房产中介的人,终于能在这里安一个小家,而这是他在上海无法实现的梦。
北上广深是冒险者的乐园,遍地是黄金的房地产市场,从来不缺少造富神话。2016年,传闻中原地产的销售总冠军周书妃,仅佣金就达到919.42万元,个人所得税就有一百万。但到了2017年,冯相文一头扎进行业,才知道在一线城市,想要靠卖房月入过万,并不简单。
2017年10月,冯相文通过校招进入链家,在上海外环的一家门店工作。他本以为一线城市房子供不应求,应该不愁卖,没想到现实兜头朝他泼了盆冷水,一连好几个月,他都没开出一单,靠着四千块钱的无责底薪,勉强维持生活。
“我当时所在的位置,大概类似锦江、龙泉的分界线,那里一套88年到95年之间的步梯房,均价也在5万到7万之间,品质稍微高一点的电梯房,每平米的价格能够攀升到8万到10万。”房价高不可攀,只有金字塔尖的人,才有资格上车。二手房有价无市,苦的是冯相文这样刚入行的新人中介。在上海的大半年,他只卖出了一套房子,拿到三万佣金,而他所在区域业绩最好的中介,一个月的成交量也只有两单。
看不见自己在这座城市的未来,冯相文只能离开。家人觉得卖房不能算是正经工作,想着给他在四川老家的银行谋个饭碗,他还是拒绝了,因为他喜欢中介这份工作。
来到成都后,这里的市场行情有点令冯相文惊讶。两千多万的常住人口的大城市,房价却只要一万多一平,两百多万的预算也能在靠中心城区的位置买一套小两居。需求旺盛,冯相文平均每月都有一单成交量,收入也比在上海时翻了好几番。
疫情过后,成都楼市回暖,他每天忙得像个陀螺,光是网上咨询的客户就要接待三四十位。最忙的一天,他带了7组客户看房,回到家就累得瘫倒在了床上。自己所在的门店,上半年的业绩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超过40%,每个同事都忙着外出带客户看房,几乎没人会留在店里。
老破小不好卖,地理位置好的优质房源却不愁没人抢。一天晚上,他同时带了三组客户去看锦江区的一套两居室,上电梯时差点都挤不下,当晚,这套房子就以196万的价格成交。
不过,与市场火热的成交量并行的,还有不断攀升的成都二手房挂牌量,目前贝壳平台上,有超过20万套二手房待售,因此也有人担心,成都楼市只是虚火,中介们的苦日子还在后头。
身处一线的冯相文,认为这是杞人忧天。“来找我卖房子的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刚改客户,他想要卖掉自己手上的老房子,换一套更好点的;另一种是受银行降低利率的影响,当初买房的时候房贷利率比较高,想要趁现在换一套利率更低的房子。他们并不是抛售房产的投机客,卖了手里的房子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购房需求。”
两千多万的常住人口,让冯相文有信心,市场的蛋糕足够大,不会饿着自己。
内卷激烈,300米一条街九家门店这是李荣海第三次回来做房地产中介,行情最好的二三月份,他的月收入能在10万以上。2016年,李荣海误打误撞,入行做了房产中介。一开始,他只想要找一份过渡性的工作干着,做几个月就跳槽,但门店里的人情味浓厚,一来二去,他待了十一个月。进店时,他是个生瓜蛋子,离开时,他已经做到门店的店长,总共卖出了二十套房子。
每天都在忙着带看,受访者供图。赚到了钱,但李荣海并不喜欢这份工作。2016年,正是成都楼市疯狂上涨的时候,一套房子隔一个月上涨50万,是稀松平常事。繁荣的市场,催生出中介行业的一些乱象,很多人因此对这个职业怀有偏见,不给他好脸,家人更不能理解,“你明明读了个不错的大学,怎么去卖房子了?”可是在尝试心理咨询师、小说作者等职业失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又把李荣海推回了房地产中介行业。
他在今日头条写了一篇房产分析的文章,竟然获了奖,得到了1500元的奖励,尝到了甜头的他,这才转型做自媒体,五个月的时间,他积累了七百多个咨询客户,其中找他帮忙买房的就有五十多个。在给客户规划咨询的过程中,李荣海收获了自己的价值感,于是2021年,他和别人合伙开起门店。
火热的三月,受访者供图。回归本行,当了老板,李荣海才发现市场之卷。成都楼市的蛋糕确实很大,但如今市场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大部分买房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想要再观望观望,多看多对比,看自己能不能捡漏买个更好点的房子。李荣海的观察,在冯相文处也得到了证实,一个客户找七八个中介看房是常态,他甚至遇到过一个客户,接触了一百多个中介后,才在自己这里成交。
购房者不疾不徐,中介们却有些恼火。蛋糕份额够大,同时也卷得厉害。前年,李荣海就发现,锦江区三圣乡锦荣佳苑楼下300米不到的喜树街,竟然有9家中介门店,到现在还剩下4家。为了能尽可能多地成交,一些中介门店甚至只收0.5%的中介费。除了同行,越来越多物业公司也加入了抢客户的战局,承诺只收1%的中介费,还能免一年物业费。
怎么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路来?李荣海决定专注自媒体,沉淀自己在楼市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互联网流量,转化更多的客户资源。
冯相文不打算做房产直播,早在2017年,他就选择主攻一个更加垂直细分的领域——学区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刻在了中国父母的DNA里。在成都的主城区,学区房属于硬性刚需,如果想让孩子进入一所更好的学校读书,那么就必须得在入学前买一套学区房。这种客户需求明确,且时间紧迫,毕竟如果孩子想要9月入学,那就必须得在4月前买好房子,准备落户,何况还有一些学校明确要求要提前落户。最快的一次,一个客户打电话约晚上七点半左右看房,签完合同还没到九点,一次性全款付清,全程不到两小时。“他们想去的学校,4月21号要交资料,当时时间已经是4月10号了,所以决定得特别匆忙。”房子买得不满意可以换,但是上学很难,家长们在购买学区房问题上越发谨慎。
为了能够尽可能全面地答疑解惑,冯相文跑遍了成都五十多所热点学校周边的楼盘,最早时,他平均一天要看二十多套房子,了解具体的户型信息、周边配套。不仅如此,他还会走访学校、培训机构,了解具体的师资、评价。在这个信息变化迅速的时代,买房的卖房的都需要全力往前冲,一刻也不能停下来。
卖房,依旧是年轻人的出路尽管多次逃离了地产中介行业,但李荣海这回选择了留下。毕竟在成都,卖房依旧是一份收入上限比较高的工作。何况自己已经结婚,骨子里虽有浪漫理想,也要扎根进现实的土壤里,脚踏实地,才能筑起希望的家。“房地产中介行业确实很卷,但换个角度想想,眼下又有哪个职业不卷呢?”李荣海感叹着,对于那些毕业后为工作发愁的年轻人来说,在送外卖、跑滴滴、进工厂和卖房子之间,显然卖房是更自由的选择。
对于冯相文来说,选择做房产中介,就是选择了热爱。尽管收入不稳定,有时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但他不必呆坐在格子间里,忍受PUA,被动等待着35岁危机。这份工作,能够让他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洞悉复杂的人性,见到不同的人生,自己也能多劳多得,获得公平对待。
或许接下来成都楼市会有起伏,但无论是戴珣、冯相文还是李荣海,都对这里的明天怀抱憧憬。毕竟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