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市场风云变幻,一场深刻的洗牌正在悄然上演。2022年夏天,部分雪糕品牌推出天价产品,单支售价竟高达60元,这样的”雪糕刺客”刺痛了消费者的神经。然而今年,市场风向突变,高价雪糕逐渐淡出,中低价位产品成为消费主流。广州天河区冷饮批发店老板刘伟向时代财经透露,今年两三元的雪糕最畅销,”一天能卖出上千支”。
高温天气并未带动雪糕市场热潮,反而让部分经销商陷入销售困境。深圳雪糕经销商林子琪坦言:”今年的动销情况特别糟糕,高端雪糕几乎卖不动,本季库存还没清理完,厂家又催着订购下季度的货。”这场市场变革背后,是消费者行为和需求的深刻转变。
中国雪糕冰淇淋行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至2021年间,行业市场规模从不足900亿元跃升至1600亿元,6年累计增长超90%,预计2027年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更是从中获益匪浅。2022年,伊利冷饮营收达95.67亿元,同比增长33.61%,毛利率维持在40%左右的高位;蒙牛冰淇淋业务同样表现亮眼,营收增长33.3%至56.5亿元。
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场。新消费品牌钟薛高、Oatly不断推陈出新,茅台、舍得酒业、海天味业等传统企业也纷纷跨界布局。今年7月,茅台冰淇淋售价首次跌破30元,而海天味业则推出酱油坛子造型的冰淇淋,主打”有鲜味的”概念。传统雪糕品牌同样不甘示弱,和路雪旗下梦龙进行品牌焕新,哈根达斯推出马卡龙系列,伊利、八喜、雀巢等企业纷纷推出新品,并加大线下渠道投入。
部分厂商还积极扩充产能。蒙牛与眉山市东坡区合作建设高端冰淇淋生产基地,日产能近300吨;玛氏新投产的中国冰淇淋工厂也即将投入使用。为了激励渠道商,不少品牌提高奖励和返点,”产品展示合格或销量达标,厂家会赠送一至两箱雪糕”。
然而,市场现实却令人”透心凉”。林子琪表示,他代理的高端产品销量下滑超过20%,梦龙更是遭遇”销量暴跌且价格混乱”的困境。钟薛高线下专属冰柜已从广州消失,该品牌去年开始打五折促销,但销量依然下滑。去年因高价引发争议的”雪糕刺客”,今年被迫推出3.5元一支的”Sa’saa”产品,主打线下渠道。
市场数据显示,消费者更青睐中低价位产品。FoodTalks发布的华东地区雪糕畅销榜显示,前三名产品售价均为4元左右,前十名中仅两款梦龙产品售价超10元。CBNData统计显示,2023年70款雪糕新品中,51%为中高端产品(单支超10元),46%集中在3-10元区间。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雪糕价格正向中间带集中,”这是行业竞争和差异化需求的共同结果”。
消费者日益理性,对非刚需品的消费态度更加谨慎。林子琪认为,价格战正在上演,梦龙、和路雪、明治等品牌纷纷降价促销,钟薛高也在抖音等平台以”99元15支”的价格清货。经销商处境艰难,7月本该是旺季,但今年4-6月气温不高,需求不足,库存积压。雪糕的可替代品增多,西瓜、奶茶等竞争加剧。
经销商的生存状况堪忧。林子琪透露,去年此时已完成全年七八成销售,但今年7月末销售额仍下滑20%。刘伟指出,厂家从今年开始压货,经销商压力传导至渠道,但4月市场销售不及预期,库存压力剧增。林子琪也遭遇类似困境:”一季度库存未消化,二季度又被迫新订货,仓储成本持续上升。”
这场雪糕市场的变革,折射出消费升级与理性回归的双重趋势。高端产品遭遇滑铁卢,中低价位产品迎来春天,价格战成为常态。经销商在市场波动中艰难求生,而消费者则在变化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未来,雪糕市场将如何继续演变?这仍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