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艺术家与人工智能的交锋正愈演愈烈,这场如火如荼的较量不仅搅动着艺术界,更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刻思考。去年,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借助Midjourney模型创作的《太空歌剧院》横空出世,不仅斩获了首个AI生成艺术奖项,更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掀起巨浪的导火索。从游戏设计到动画制作,无数画师们纷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好莱坞编剧与演员的全面罢工,也与此密切相关——人类艺术家正集体拒绝用自己的影像、声音和文字作品去训练AI。就在近期,当代艺术巨匠大卫·霍克尼宣布加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画的行列,他即将推出的AIGC作品,无疑将再次引爆舆论场。

《太空歌剧院》的横空出世并非孤例,AIGC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正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在图像领域,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LLMs彻底改变了创作方式,让普通大众也能通过自然语言输入文字,就能生成令人惊叹的图像作品,艺术创作的门槛被前所未有地降低。视频制作领域同样迎来了革命性突破,GEN-2等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让创作者能够用文本、图像或视频片段生成全新视频,许多创作者开始尝试先用Midjourney生成图片,再用GEN-2生成镜头,最终剪辑成完整视频。在设计领域,AIGC的潜力也日益凸显,建筑领域已出现诸多应用案例,其在各个设计领域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更被敏锐的艺术从业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工具,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AI是否将彻底取代人类艺术家?本文试图将这一疑问转化为更具体的问题——AIGC应用于艺术领域的”限度”究竟在哪里?AI在艺术领域中能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深度学习的原理机制如何决定AI的能力边界?艺术概念在当代语境下有哪些重要内涵?以及心智哲学如何影响我们对AI主体地位的认定?

在思考这些框架内,我们才能更理性地探讨AI能否改写艺术、取代人类艺术家。深度学习的原理机制自AlphaGo引发热议以来,深度学习技术已成为AI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自主发现海量数据中的规律和结构。简单来说,深度学习通过让机器拟合大量样本,建立编码了样本特征的参数集,从而实现对样本模式的构建和结构刻画。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深度学习的训练目的在于寻找样本中的共同模式与结构,因此它能有效处理样本范围内的重复性问题。就像AlphaGo能从海量棋谱中总结出围棋的取胜之道,却无法直接用于五子棋。所以深度学习式AI擅长以”模仿”的方式处理那些具有重复性质的复杂工作,这正是其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AI不会取代人类艺术家 AIGC艺术创作新风口与限度探讨插图

然而,深度学习的原理又决定了它很难进行从无到有的创造性活动。因为它的发挥空间始终受限于给定的样本范围,无法实现范式性的突破。正是这个技术特性构成了AI在艺术领域应用的根本限制。深度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子集,其原理也决定了AI注定采用一种”外延式”处理方式。AI擅长处理结果导向的问题,却无法像人类那样理解操作背后的深层含义。塞尔的中文屋思想实验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点: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被关在房间里,通过一本英文规则书来排列中文符号,外人看来他懂中文,实则只是在机械执行指令。这个特性也构成了AI在艺术领域应用的另一限制。

艺术概念的内涵提到艺术,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画作。但一幅”画作”远不止是物理层面的画布与颜料,也并非简单的色块排列或图像本身,而是这些因素与创作者和欣赏者特定主观意向的叠加。阿瑟·丹托在《寻常物的嬗变》中提出了一个经典案例:九块物理性质完全相同的红色画布,分别由九位不同艺术家创作,展示给不同观众,因语境不同,这些红色块被赋予了不同意义——有的成为肖像画,有的成为风景画,有的成为静物画,有的成为抽象画。尽管外观相同,艺术意义却截然不同。即使是写实类作品,也并非机械复制,没有客观标准来评判好坏,依然依赖于作者和观者的主观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赋义”。

当代艺术更是突破了传统形式,强调思想表达和观念传递。现成物艺术作为极端案例,其艺术价值完全依赖于作者与观众超越实物层面的意会。当代艺术往往以反传统为取向,不断打破既有范式,追求创新与独特性。媒介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对作品背后观念的强调,使得当代艺术极难被简单定义。按照深度学习的原理,这个关键的意义产生过程恰恰是AIGC所不涉及的。换言之,AIGC作品虽然能通过符号和图像排列表征人类情感,但这种情感表达只是对人类情感表征方式的模仿,而非情感内涵本身。2022年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无人监控》展览中,雷菲克·阿纳多尔利用AI演绎的馆藏作品,在LED墙中呈现出机器的幻觉与梦境,正是这一点的生动体现。

心智哲学问题前面强调的赋义能力和创造力与人类作为意识主体的特质密切相关,而AI目前还无法具备这些能力。这就引出了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AI是否可能具有意识,成为人类这样的意识主体?功能主义/计算主义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主张人类心智可以还原为特定功能的计算结构,如果特定计算结构能实现人类心智的全部功能,那么它就具有了意识。许多科幻作品正是基于这个前提展开的。但这一预设本身充满争议。如果计算主义成立,AI就能成为硅基意识主体,在艺术领域全面超越人类艺术家,那么讨论AI的应用限度就失去了意义。

AI不会取代人类艺术家 AIGC艺术创作新风口与限度探讨插图1

对计算主义的主要质疑在于,除了计算等特定智能功能,人类意识的其他方面如情感、感觉、创造力等能否被还原为计算结构?塞尔的中文屋思想实验表明,即使计算机能完美模仿人类行为,也不能证明它真正理解了语言或具有相同意识内容。当然,计算主义者会提出反驳,但在此我们不作深入讨论。我们姑且认为,至少基于深度学习的AI暂时无法具有与人类等同的心智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这也是本文的立足点。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考察AIGC在艺术领域的应用限度。

AIGC能做什么我们可以确定,像工程领域一样,AI可以替代艺术实践中大部分的重复性工作。正如开头提到的那样,AIGC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展现出巨大潜力,其愿景指日可待。作为工具助手,AI能显著提高生产力。我们可以预见AI将深度参与当代艺术创作,因为大部分当代艺术作品都源于语言描述的方案,而ChatGPT这样的通用语言模型完全可以参与其中。虽然我们已指出深度学习无法提供真正的突破,但实践中大部分当代艺术作品并不总是跳出既有范式,所以AI依然能为艺术家提供巨大帮助。

总的来说,AI在艺术领域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替代非创意性的技术性工作,如体力或低级脑力劳动,成为艺术家的执行助手;二是为艺术家提供辅助性参考,无论是视觉图像还是文字方案,AI都能提供前期材料,帮助艺术家扩展思路、激发灵感;三是降低艺术门槛,让没有造型能力但有想法的人也能参与创作,比如用提示词创作画作,或自主生成电影。

AIGC的应用限度另一方面,根据前述原理与概念分析,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式AI无法拥有人类所有心智能力的前提,我们可以看到AI在艺术领域的局限性。深度学习本质上是经验回溯式的,其在重复性工作领域的高效恰恰意味着其在创新领域的失效。对既有艺术作品的充分模仿也决定了如此产生的作品注定缺乏艺术强调的创新性。一件艺术作品只有不能被深度学习根据艺术史经验建立的模型所拟合,才算得上”创新之作”。因此,深度学习式AI无论如何也无法产生出杜尚的《泉》这样划时代的作品。这种失效内在于深度学习原理机制和艺术概念本身,不可能随着算法改进而解决。

AI不会取代人类艺术家 AIGC艺术创作新风口与限度探讨插图2

AI或许能完成作品中的很多步骤,但始终只是作为工具手段而存在,无法承担作者责任、拥有作者权利。如同艺术家的助手参与了一件作品的制作却不会成为作者一样,真正确定主题方向、下达指令并敲定最终效果的人才是作品的作者。在借助AI进行的艺术创作中,AI可能提供现成的图像或多个参考方案,使用者只需略作修改甚至只需做出选择,但正是使用者提供的提示词以及做出的筛选和敲定,才让一幅图像成为他的一件作品的关键。正是这个过程实现了”创造”与”赋义”。

因为决定作品质量依然是人为的选定,所以AI的普及看似降低了操作层面的艺术门槛,但对于使用者的艺术素质要求并没有降低。AI能产出什么样的作品,依然取决于使用者的艺术水平。缺乏专业素养的使用者并不能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正如照相机本身不会让所有使用者都成为摄影师。

AI与艺术的未来?在现阶段,只要AI不被视为意识主体,其意义就仍在于作为工具将人从重复性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低创意要素,对AI来说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但AI的介入并不会损害人类艺术家的主体地位,犹如艺术家借助助手创作并不会否定艺术家的成就,AI在此始终是辅助工作,一部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依然有赖于人类艺术家完成。

AI技术的普及也可以让艺术家摆脱低级脑力活动,集中精力于核心创意本身,从而拓展能力范围,提升创作效率。长期来看,AI介入艺术将加快艺术史的进化速度。每当进入新的艺术范式,AI就可以以已有作品为样本库,迅速挖掘相关可能性,从而加快艺术范式成熟,促使艺术家们更早开始新突破,打开新的维度。

同时应该看到,当AI快速模仿从古至今的艺术作品,生成出关于艺术也是现实的拟象。当人类的创造力受桎梏于人工智能时,当AI的训练素材已经穷竭,新的艺术范式如何诞生,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最新快讯

2025年08月05日

19:15
微新创想8月5日消息,据灯塔专业版AI票房预测,《浪浪山小妖怪》预测总票房连续3日上涨至9亿。今年暑假,最受关注的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爆火,豆瓣开分8.6分,票房一路飙升,甚至有网友预测它的票房能破百亿,比肩《哪吒2》。网友表示,《哪吒2》确实火,154亿票房摆在那儿,但它给我们的是我命由我不用天”的热血,是打破宿命的那种爽感。...
19:15
小米集团于8月5日正式启动2026届全球校园招聘计划,面向海内外应届毕业生展开招募。本次招聘重点覆盖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其中内地毕业生毕业时间需在2026年1月至12月之间,而港澳台及海外毕业生则需在2025年8月至2026年12月期间完成学业。这一举措旨在吸纳全球优秀人才,助力小米集团持续创新与全球化发展。 本次招聘涵盖16大核心职类,包括算法类、软件研...
19:15
2025年8月5日 北京专电 银行业个贷不良资产处置呈现加速态势,出清效率显著提升。银登中心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不良贷款挂牌项目数量增至1041单,同比增长41.63%,涉及总金额突破2258亿元。进入2025年,处置速度进一步加快,一季度挂牌项目数较去年同期激增近140%,成交总额增幅高达190%。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已成为主流...
19:15
8月5日,德邦科技正式发布公告,宣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家集成电路基金")有意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根据公告内容,此次减持计划涉及股份数量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具体计算下来约为426.72万股。此次减持行动一旦完成,将导致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在德邦科技的持股比例出现明显下降,从而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
19:15
8月5日,英联股份(股票代码002846)正式发布重要公告,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江苏英联复合集流体有限公司与国内某知名圆柱电池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聚焦于高性能复合集流体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标志着双方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迈出了关键一步。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全面合作开展复合集流体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涵盖研发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环节、样品测试以及技术信息...
19:15
联环药业近日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其股票已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幅偏离值超过20%的喜讯。这一显著的市场表现不仅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更彰显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创新实力与潜力。作为一家专注于生物制药的高新技术企业,联环药业始终致力于研发具有突破性的治疗药物,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健康福祉。 此次股价的持续飙升,与公司备受瞩目的LH-1801项目密切相关。LH-...
19:15
2025年8月5日,据行业消息透露,阿联酋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MGX正积极筹备一项规模庞大的融资计划,目标筹集数十亿美元资金,用于构建一支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基金。这一基金将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发掘并扶持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创新,以及为具有潜力的初创企业提供关键的资金支持。目前关于此次融资的具体金额、投资策略以及运作细节尚未公布,但该消息已引发市场高度关注,预...
19:15
2025年8月5日,康缘药业正式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创新药ZX2021已正式启动针对超重/肥胖症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此次试验周期设定为24周,旨在全面评估药物在改善患者体重状况及肝脏健康方面的临床效果。康缘药业透露,相关关键性数据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集中发布,届时将公布ZX2021在减重效果和肝脏保护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为后续研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与此同...
19:15
8月5日,道道全正式发布一则备受市场关注的公告,宣布其控股股东刘建军的一致行动人——湖南兴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即将启动一项规模可观的股份增持计划。根据公告内容,此次增持的现金金额将在5000万元至1亿元人民币之间,且增持股份数量将严格控制在公司总股本2%的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增持行动并未设定具体的股价区间,显示出增持方坚定的投资决心。 在资金来源方面,...
19:15
2025年8月5日,粤电力A正式发布重要公告,宣布计划发行总额不超过38.01亿元人民币的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这一创新举措被市场广泛视为类REITs的又一实践案例。据悉,该专项计划的底层资产聚焦于东莞宁洲厂址替代电源项目,旨在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优质能源资产,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公告内容,该专项计划设有明确的期限限制,最长不超过30年,为投...
19:15
2025年8月4日,印度股市外资流向出现显著变化。根据印度国家证券存管有限公司(NSDL)最新发布的数据,当日全球基金在印度股票市场净卖出高达197亿卢比。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外资对印度股市的短期减持趋势,更可能折射出当前市场情绪波动以及部分投资者调整投资策略的动向。值得注意的是,外资的这种大规模资金流出行为,往往与市场预期变化、风险评估升级或资产配置优化等因...
18:38
近日,湖南一位男子上演了惊险又有趣的挑战——背着约40公斤重的蜜雪冰城饮品攀登武功山,并在沿途以每杯15元的价格向游客售卖,这一独特的登山方式被拍摄成视频后迅速引爆网络,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更是直呼其为"行走中的奶茶大佬"。据该男子美金介绍,除了沉重的饮品外,他还额外携带了饮用水、便携餐食等个人生活用品,所有物资全靠他一个人肩扛背负,相较于普通登山,负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