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 剁椒TMT(ID:ylwanjia),作者:不空,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在AIGC时代,妙鸭相机产品负责人张月光曾犀利指出:“若不能在初期阶段就向用户收费,那么就永远无法实现商业化。”这句话不仅道破了妙鸭相机背后的商业逻辑,更揭示了AIGC产品在商业化道路上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当前,AIGC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技术瓶颈与高昂的算力成本使其难以向前发展。许多AIGC产品不得不通过“自我阉割”来维持稳定运行,而行业专家分析发现,妙鸭相机那逼真生动的AI艺术照背后,实则是对技术短板的巧妙规避。例如,妙鸭相机仅提供半身照服务,正是因为现阶段的技术与成本难以支撑全身照的生成。然而,这种用户体验的牺牲直接导致了用户热情的快速消退,难以形成持续的长线需求。AIGC产品的生产逻辑决定了其在商业化面前也难以退缩。与消费级互联网产品不同,AIGC产品的经济成本呈现指数级增长,用户规模的扩大同样会推高算力成本。因此,走向付费模式是AIGC产品商业化的必由之路。尽管市场上涌现出众多AIGC产品,但只有少数如妙鸭相机脱颖而出,大多数产品仍在探索黎明前的生存之道。
01 C端用户:涌入迅速,退潮更快
对于AIGC产品而言,庞大的C端用户群体无疑是充满潜力的蓝海市场。与传统互联网产品相比,生成式AI技术赋予了AIGC产品独特的娱乐性和交互性,使其天然契合C端用户的需求。为了抓住C端红利,许多AIGC产品开始尝试付费模式。一方面,它们通过免费尝鲜的策略吸引用户,积累初始用户群,培养用户对生成式AI的认知,进而探索用户付费的可能性。年初引爆全球的ChatGPT便是这一模式的典范。在海外,ChatGPT的免费注册使用让全球用户对AIGC有了初步了解,当用户习惯了这个知无不答、言之有物的AI对话机器人后,ChatGPT顺势推出收费的Plus版,以更流畅的服务吸引用户付费。另一方面,美图秀秀等成熟互联网产品则将AI功能打包进会员服务中,以资源包的形式提升用户对AI功能的消费意愿。目前,美图秀秀已将AI扩图、AI简笔画、AI绘画等一系列AI功能纳入会员服务,这一策略不仅刺激了用户的AI消费需求,还带动了平台的会员增值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AIGC产品的另一面,数亿用户群体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之前流行的AI头像、AI对话机器人,都是玩几天就失去新鲜感,新鲜感过后就很少再使用。”肖黎的经历是许多C端用户的缩影。新奇感是AIGC产品的天然优势,但用户热情的快速消退也成为许多AIGC产品难以避免的宿命。去年霸榜多国APP商店的Lensa AI,能够基于不同模板一次性生成十种风格、数十张AI头像,涵盖油画风、漫画风等多种风格,极大地刺激了用户的分享欲,Lensa迅速席卷海内外社交媒体,连续两周高居美国AppStore免费榜榜首,最高单日下载量超过1500万,成为十多个国家免费榜的Top 1。据SensorTower数据,2022年Lensa收入约1620万美元,仅去年12月份的单月收入就达到800万美元,点点数据显示,去年12月Lensa全球日流水突破百万美元,甚至超过了TikTok。然而,在爆红的一个多月后,Lensa就开始滑坡,其下载量跌破了200万,呈现出了“倒V式”发展曲线。无界AI联合创始人马千里分析,AIGC产品依然遵循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规律,产品功能需要及时更新,否则无法持续刺激用户的使用需求,就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用户使用热情下降的问题。C端红利虽然诱人,但不能及时追随用户需求的AIGC产品往往逃不开“月抛”产品的宿命,更无法形成持续的长线需求。所谓的C端流量更像是易逝的春风,难以抓住。
02 专业用户:有需求,但只为最好的付费
随着AIGC产品迭代升级,行业认知开始发生变化。C端用户虽然体量庞大,但消费热情容易衰退,付费比例也不高,而真正愿意为AIGC产品付费的,其实是专业领域的从业者,即专业用户。基于这一认知,AIGC产品的定位开始从强调娱乐属性的“玩具”过渡至注重AI生产力的“工具”。定位的转变直接影响着产品逻辑的调整。AIGC产品开始瞄准专业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功能更全面、产能更充足的服务,试图借此撬动专业用户的付费需求。马千里介绍,无界AI的C端付费用户比例达20%,其中不少是平面设计师等专业用户,而且,这些付费用户“主要来自于月卡充值”。在马千里看来,现阶段AIGC技术还未进化到完全态,但发展迭代非常快。对于一款AIGC产品而言,想要唤醒用户的付费需求,需要等待技术和需求契合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用户的付费热情就会高涨。而在技术冲破临界点之前,为用户提供灵活、机动的付费模式更契合当前的技术现状。的确,相较于盲目追赶潮流的C端用户而言,专业用户对AIGC产品有着稳定、持续的需求。数字艺术工作室脑玩家MindPlayer介绍,AIGC工具在工作流中使用得非常频繁,“与客户沟通、做方案、写文案等环节,都会下意识地用AI工具提高效率。”AbleSlide工作室的设计师阿文也介绍,在平面设计的工作流中,AIGC工具最大的用途是替代传统的图库素材,“AI可以直接生成,能够节省搜索时间和版权成本。”不过,相比于媒体对AIGC提效增速的大肆渲染,阿文更认为,AI其实只是提升了某个环节的效率。他也开始对AIGC技术逐渐冷静下来,“我已经很久没在微博上分享AI绘画相关内容了。”在阿文看来,Midjourney拉高了他对AI绘画的阈值与期待,但是,目前还没有产品或者模型能够与Midjourney匹敌。另一方面,AIGC融入到工作流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对AI祛魅的过程。“大家逐渐认识到AI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工具。”
在付费方面,阿文和脑玩家的思路相同,都选择的是“按需购买”的方式,并且都是以海外AIGC工具为主。“视频方面主要用到Gen 2,图像以Midjourney为主,而在文本方面会用到Claude 2、ChatGPT。”脑玩家介绍道,除了支付Midjourney的年费外,其他软件都是按月购买,“需要的时候再付费。”阿文也认为,每一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只愿意把钱给最好的软件。”与此同时,阿文补充介绍道,免费开源的Stable Diffusion已经能满足不少用户的需求,B站也涌现了不少完善的SD教程。这些免费优质资源的补充无疑也在影响着用户对AIGC产品的付费意愿。这意味着,愿意为AIGC付费的专业用户往往更看重产品力及用户体验,而这恰恰是AIGC产品在触达至专业用户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03 B端用户:转型趋势下的超预期发展
AIGC技术正在撼动着千行百业的传统发展逻辑,由此带来的一个重要趋势便是,B端客户主动拥抱AIGC技术,寻求数字化转型。这一信号的释放为AIGC产品带来了新的生机。无界AI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相较于C端业务,AIGC产品今年在B端业务上迎来了突破。马千里提到,虽然今年C端用户增长进入爬坡期,但是B端业务也有着超预期的表现。“今年以来,大量B端客户都在主动结合AIGC,B端营收的增速更加迅猛。”事实上,各行业对AIGC技术都有着个性化的需求。目前,无界AI与餐饮、汽车、服饰等各个行业的B端客户都展开了合作。“B端客户的需求也不同,有以营销为目的的合作,通过AIGC工具实现品牌和用户的共创。其次还有接口合作,为客户提供接口能力。还有模型训练的合作关系,无界可以帮助客户训练特定领域的风格模型,已经跟家居、服装等公司达成合作。”B端展现出的爆发力令一众AIGC产品也开始调整发力方向。即便已经在C端成功破圈的现象级产品,妙鸭相机,也瞄准了B端市场。8月4日,妙鸭相机上线了面向摄影师等生态伙伴的产品B端工作站,支持摄影师、AI领域创作者制作面向用户的模版。不过,相较于在B端已经有成熟合作案例的AIGC产品,妙鸭现阶段的B端业务还比较简单。张月光也坦言,这更像是对C端业务的生态补充。不过,妙鸭在B端业务的后续发力依然值得行业关注。“相较于2C业务,2B其实更考验团队能力。”马千里分析,B端确实是一片蓝海市场,但是B端业务对算力要求高,也有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一般创业公司难以嵌入,需要有较强的落地执行能力因此,有大厂技术和能力背书的AIGC产品开始专攻B端市场,其中,百度打造的企业级大模型生产平台——文心千帆大模型就是案例之一。文心千帆能够为企业提供包括文心一言在内的大模型服务及第三方大模型服务,企业可以直接进行调用。除此之外,文心千帆还提供了大模型开发和应用的整套工具链,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文心千帆与汉德的合作更能够展现B端市场的巨大潜力。基于文心千帆公有云服务,汉德针对营销、制造、供应链、财务等不同场景,能够精准、高效地打造智慧导购、智慧物流、资产助手、营销创意助手等智能应用。以汉德营销团队打造的AI导购“欧小兔”为例,欧小兔能够根据品牌私域用户画像,精准理解消费者需求,并且快速匹配产品,极大缩短了消费链路。
整体来看,拥有庞大用户体量的C端用户势必是AIGC产品的发展蓝海,也是其商业化的最大势能,而B端对AIGC业务的侧重也给予了AIGC产品全新的发展杠杆。因此,在技术尚未成熟的市场格局里,想要形成自身的产品竞争力,2B和2C两手抓将会成为AIGC产品的长远策略。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