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云计算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赛道。然而在这场技术竞赛中,曾经引领行业多年的金蝶却意外遭遇了逆风。8月8日,金蝶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金蝶云·苍穹GPT大模型,试图填补国内财务大模型的空白。但就在一个月前,用友已率先推出业界首个企业服务大模型YonGPT。这场科技领域的”逆风翻盘”背后,折射出技术迭代中的残酷现实——即便是行业先驱,也难免在变革浪潮中暂时落后。
作为一家拥有30年发展历程的软件巨头,金蝶的转型之路堪称中国科技企业的典范。从1993年创立至今,金蝶经历了三次颠覆性的战略转型,每一次都精准踩在行业变革的节拍上。第一次转型(1993-2001年):从DOS平台到Windows平台的跨越,让金蝶成为国内财务软件的先行者;第二次转型(2001-2011年):从单一财务软件到企业级ERP的升级,使金蝶成功避开周期性危机;第三次转型(2011年至今):从ERP到企业云服务的蜕变,正让金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金蝶的灵魂人物徐少春,其创业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软件产业的编年史。1990年,27岁的徐少春带着360元补偿金南下深圳,从会计师事务所电脑部经理起步,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财务管理软件的巨大需求。1993年8月8日,他联合赵西燕创办金蝶,那句”用金蝶软件,打天下算盘”迅速成为行业口号。1994年Windows中文版发布后,金蝶果断完成DOS到Windows的适配升级,在”北用友,南金蝶”的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1996年,随着国外ERP软件涌入,金蝶被迫进行第二次重大转型。用友推出U8和NC系列抢占高端市场,金蝶则聚焦中小企业推出K3系统。2002年并购ERP老牌企业开思后,金蝶成功在港交所上市。2007年,金蝶试水SaaS云服务市场,推出在线记账平台youshang.com(现金蝶精斗云),并三年后发布”金蝶微博”(现云之家),正式开启云转型之路。
2011年,前IBM高管冯国华出任金蝶总裁,试图加速向咨询业务转型。然而这场人事地震仅持续一年便宣告失败。徐少春再度出山,2014年周年庆上他”挥锤砸服务器”的震撼举动,标志着金蝶云转型的正式启动。经过十年磨砺,金蝶云服务复合增长率已超60%,2023年半年报显示云服务收入占比达79.5%,但同期净利润仍亏损2.84亿元。
云转型之路暗藏隐忧。2020-2022年营收分别为33.56亿元、41.74亿元和48.66亿元,同期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毛利率从2014年的80%骤降至2022年的61.61%。金蝶云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三大产品线:面向大型企业的金蝶云·苍穹和金蝶云·星瀚、中型企业专用的金蝶云·星空,以及小微企业云服务。其中,中小微企业贡献了约80%的营收,但大型客户市场正面临用友、华为等强劲对手的围剿。
大型客户更倾向于定制化解决方案,这导致金蝶需要投入大量IT服务资源,推高运营成本。而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短、续约率低的问题,则让金蝶陷入”开发新客户成本高、维护老客户利润薄”的困境。金蝶集团执行董事林波预计,公司盈利平衡点将在2025年到来,但能否跨越这道坎仍需时间检验。
ChatGPT引发的生成式AI浪潮,为金蝶云转型带来了新契机。作为最懂管理的企业级大模型平台,金蝶云·苍穹GPT整合了百度、微软等通用大模型能力,提供智能任务编排、创意生成、知识引擎等创新功能。大模型技术有望重构SaaS产业的交互方式,从定制化解决方案转向通用能力替代,这或将成为金蝶破解云转型难题的钥匙。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用大模型需要庞大的算力支持,而将通用大模型与财务、业务专业知识有效结合,对金蝶来说仍是巨大考验。在数字化转型这场马拉松中,曾经三次转型成功的金蝶,能否继续做”时间的朋友”,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