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作者刘景丰,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2018年,真格基金投资经理秦天一用30多次东南亚之行,几乎走遍了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所有国家,将当地优质项目尽览无余。这一年正值中国投资人出海投资的第二个高峰期,此前的高峰出现在2015-2016年,而疫情后的2022年及近期也呈现升温态势。时隔四年,去年底秦天一再度踏足东南亚,却惊讶发现,尽管当地创投市场持续增长,但可接触的新项目锐减。疫情阻隔了原本紧密的中国与东南亚创投圈,两地交流几乎中断。“东南亚创业者如今很少来北京上海融资,内地投资人也与当地机构渐行渐远。”尤其以TikTok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海外政治风险加剧,美国对中国高科技投资限制趋严,更凸显了这种隔绝。过去,国内投资人可通过海外机构了解创投动态,海外创业者也能传递信息。如今,这种沟通渠道已基本中断。秦天一认为,中国VC面临抉择:要么扎根海外,专注当地市场,如ATM Capital、AC venture等机构已将总部设在海外,其投资回报正逐步显现——ATM Capital投资的极兔物流今年6月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有望年内上市;要么回归国内,在本土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寻找新机遇。当前趋势显示,越来越多的国内VC正转向后者,使得“出海”投资的内涵发生巨变:四年前的“出海”多指“到海外投项目”,而今天的“出海”更倾向于“投中国出海的项目”。华映资本海外合伙人邱谆指出:“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工程师群体和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这是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基于此,中国可打造成本更低、智能化更高的硬科技产品。典型代表是机器人产业。今年8月16日,“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庄举办,中国机器人技术全面领先,涵盖家用、服务及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成为展会焦点。霞光社探访发现,这些机器人企业大多已开拓海外业务,部分甚至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有趣的是,宇树科技旗下通用人形机器人引发海外轰动,连OpenAI联创都亲临现场围观,场景宛如四年前的波士顿动力机器人首次亮相中国时的震撼场面。“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展示的四足机器人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元璟资本合伙人王琦分析:“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市场消费能力尚不及欧美,但借助海外市场,机器人企业可被市场驱动完成商业化。”新能源、机器人背后,是中国高端制造能力的缩影。通过出海推广高科技产品,也能助力中国企业实现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跨越。VC出海,已然站在向左还是向右的十字路口。
1、VC出海:看多投少
VC出海是否已成趋势?答案众说纷纭。一位主投硬科技的VC称,今年“全球化”是关键词;另一位投科技和消费的VC也表示,“出海”是今年核心战略。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在6月年度大会上提出“向外生长”理念,即“更加国际”。但部分VC坦言,尽管今年“出海”调研频繁,实际投资却寥寥无几。“看多投少”成为今年出海项目普遍感受——资金获取难度加大。真格基金投资总监秦天一直言:“中国VC海外投资从未真正形成趋势。”对比发现,2018年作为中国VC出海尝试的开端,当时国内投资人能在新加坡、雅加达见到众多同行,但很快这些身影便消失无踪。2022年虽出现新一波人潮,却同样短暂离去。“真正在新加坡设立本地办公室、专注投本地项目的基金屈指可数。”秦天一解释,原因在于风险投资需要高赔率项目支撑,而高赔率背后需满足市场足够大、创始人足够强、资金密集等条件。“在中国市场,这些条件被视为默认前提,但全球多数市场并非如此。”秦天一认为,适合大规模风险投资的市场仅剩中国和美国。以新加坡为例,虽是投资人密集区,但人口规模小、商业环境成熟,难以孕育独角兽,更适合作为总部而非投资地。东南亚市场潜力巨大,印尼作为世界人口第四大国,近3亿人口构成广阔市场,但中国背景VC长期深扎的寥寥无几,目前仅ATM Capital将总部设在雅加达。一位投资人分享:“刚结婚三天便远赴雅加达出差,妻子不满大吵一架后将其微信拉黑。”这种背井离乡的艰辛,唯有亲历者方能体会。因此,多数VC出海仅是短期出差——2015年、2018年、疫情后2022年及近期均有类似现象。秦天一指出,每次中国VC出海以学习为主、投资为辅,因海外项目数量有限且估值偏高,鲜有实际投资案例。
2、中国与海外创投圈正在隔绝
从2018年开始关注出海项目的秦天一,分享了一个深刻感受:“2018年全年我至少去过30次东南亚,考察了大量创业项目。去年底再度赴东南亚一个月,发现四年过去,当地创投市场虽增长显著,但疫情阻隔了原本紧密的交流。”他回忆,2019年底曾组织“中国-东南亚创投峰会”,近200名东南亚创业者赴京参会,交流顺畅。如今类似局面难以再现。尽管疫情后国内投资者出海热情高涨,印尼移民局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5月,中国飞往印尼的“投资者”约5000人。除印尼外,拉美墨西哥、巴西,中东沙特、阿联酋等也备受青睐,其中中东号称“上百家VC基金”前去募资/投资,机票酒店一度供不应求。但霞光社调研发现,这些出海投资者鲜有满载而归。“中东今年虽火热,但单纯拿风投资金融资已不可能,必须落地业务才能融到钱。”一位中东出海服务咨询机构负责人坦言。此外,政策风险加剧。今年初TikTok在美国国会听证会受挫,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投资人出海热情受挫。“朋友圈一二级市场投资人转发该事件频率之高,堪比梅西夺冠当晚。”秦天一称,美国国会此举无异于公开“处刑”TikTok,警告所有中国互联网出海企业若想做大将面临类似困境。“假如这是你的企业,你坐在听证席上,该如何应对?”8月9日,拜登签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国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中国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和先进半导体等领域,进一步加剧了中美投资市场的隔阂。当行业增长放缓或潜在盈利机会伴随巨大风险时,投资人必然谨慎。“基金内部若推此类案子,老板都会觉得难以通过。”某出海投资人透露。
3、从“海外投项目”到“回国投出海项目”
当下VC出海关注焦点是什么?“我们如今的‘出海’,更像是‘迭代’而非简单输出。”华映资本海外合伙人邱谆指出。他曾任复星锐正、云九资本等机构高管,长期关注中美科技投资。过去他关注海外本土创业项目,如今则聚焦中国供应链优势下的海外市场拓展。真格基金也同步转变:“我们关注的出海项目,实则是中国企业出海案例,本地创业者项目我们战略性放弃。”此前虽有国内基金尝试在海外寻找本地项目,但多数机构试水后迅速退出。邱谆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超20年,将中国“出海潮”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贸易出海(WTO后出口红利),第二阶段为互联网模式出海,第三阶段为科技红利(基于技术人才和供应链)。2021年后,第三阶段趋势愈发明显。“中国拥有强大的工程师红利和技术研发能力,这是重要积淀。”邱谆强调,“我们关注中国优秀技术创业者在全球的竞争力。”元璟资本合伙人王琦将此机遇称为“中国智能制造产品(Smart-tech)出海”,与邱谆观点不谋而合。他指出,过去20年中国的教育体系和互联网生态培养了千万工程师,且规模全球独有。“我们看到中国团队用AI等新兴技术打造新产品、应用,这些将逐步涌现。”王琦认为,东南亚等地缺乏成熟供应链和工程师群体,短期内无法复制中国制造优势,因此必须以国内为基地。追觅科技的发展历程印证了这一逻辑:早期依赖国外供应链,后来在苏州建立本土化高速马达供应链并实现技术反垄断,海外供应商反而需回苏州配套。今年8月,“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追觅科技的多款机器人产品引发关注。深圳、苏州等制造业重镇已形成类似生态,且中国智能化产品兼具价格优势。一位跨境创业者观察到:“国际市场上中国智能产品功能更强、价格更低。”王琦总结:“中国已是场景型智能化设备的全球产业高地。”
4、出海赛道:瞄准下一个“中国红利”
“我们认为,出海大赛道上的中国红利才刚起步。”王琦表示。这里的出海指“总部设中国、市场全球”的商业模式,这也是今年“全球化”战略的核心。今年他的团队出海投入不减反增20%-30%,已主导投资智能咖啡机、电动房车等Smart-tech项目。华映资本也在加速布局。“6月我们调研近300家被投企业出海计划,几乎全部有此想法,部分已布局甚至海外收入占比达90%。”邱谆透露。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指出,当前科技投资人(尤其是人民币基金)更聚焦内循环、国产替代等领域,而华映则提供“更加本土,更加国际”的视角。已组建全球化条线,提供法律、公关、人力资源等全方位投后服务。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出海,深层逻辑在于中国市场消费能力尚不足以支撑高科技产品,但海外市场可驱动商业化。这背后是中国高端制造能力的缩影,通过出海推动高科技产品落地,也是企业实现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第二曲线”。不过,中国出海机器人已陷入价格战,王琦提醒:“低价可快速打开市场,但长远立足必须依靠产品力。”
5、海外的机会,需要到海外去找
尽管中国VC更关注本土企业出海,海外市场仍蕴藏机遇。“若想深耕东南亚项目,必须做出取舍:放弃中国市场,驻扎当地,如雅加达或胡志明。”秦天一强调。他观察到,目前同时做好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VC尚不存在。从2017年开始驻扎雅加达的ATM Capital创始人屈田,是东南亚“all in”理念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创业者选准方向后必须全情投入,创始人需驻扎当地或派驻强将,并给予充分授权资源支持。屈田指出,印尼三大红利:电商、社交平台、线下渠道,尤其看好消费零售赛道。印尼2022年人均食品消费700美元,虽低于中国900美元,但GDP仅为中国的1/3,线下消费潜力巨大。东南亚零售主要有三种形态:消费品牌(美妆、母婴)、连锁餐饮(蜜雪冰城、海底捞)、零售终端(名创优品)。屈田强调,东南亚需线上线下均衡布局,因电商渗透率仍低于中国。直播电商等新浪潮推动美妆、时尚等领域发展,线下渠道下沉加速,餐饮、美妆等连锁服务增长强劲,新兴品牌TOMORO COFFEE、Y.O.U等崛起。这意味着东南亚更适合“做生意思维”的项目,这类企业生存能力更强,资本依赖度低。当前全球经济萎靡,资本市场寒冬,依赖资本养大的创业项目面临裁员和成本压缩,增长放缓,但出海项目却逆势增长。无论奶茶店开店速度、跨境贸易规模还是跨境支付进度,出海行业均展现内生性增长。“靠资本养活的行业,投资消失则行业崩塌。但出海行业正内生增长,在焦灼中取得新进展。”秦天一总结。这种“内生性”也反映出海人特性——环境越艰苦,生存爆发力越强。
国内与海外创投市场的变化,让VC出海投资面临更多挑战,但中国出海VC也在转变中捕捉新红利,实现再成长。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