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卫夕指北(ID:weixizhibei),作者:卫夕,微新创想经授权发布。

我们不妨设想一个场景:你是一位资深的科技评论员,自苹果公司诞生的那天起就始终关注着硅谷巨头们的竞争与兴衰。你亲眼见证了苹果的Apple II和Macintosh如何在初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你同时目睹了向多家硬件厂商开放授权的Windows如何势不可挡地战胜了封闭的苹果,让设计精良、体验出色的Mac系统一败涂地。苹果公司也因此几乎陷入绝境。

时间来到2010年,彼时iPhone的iOS已经崭露头角,风头无两,口碑和用户体验都备受赞誉。此外,坚持封闭不向其他厂商授权的iOS更是延续了macOS的经典风格,同时坚决不支持Flash插件,让人不禁感叹那个原汁原味的乔布斯回来了。然而,数据显示,2009年市场份额仅为1.9%的新兴操作系统Android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占据了17.2%的市场份额,一举超越了iOS的14.7%。其上升速度之快,犹如火箭升空,势如破竹。而它向各大手机厂商开放的策略,与当年Windows的打法如出一辙。

2010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格局清晰地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边是孤傲自赏的封闭系统,另一边是联合众多盟友的开放系统。此时,一个问题摆在了你面前:在彼时,你有多大勇气预测——这个封闭的系统不仅不会被打败,反而会继续高歌猛进、越挫越勇,最终赚取的利润将超过行业内所有其他公司之和,并且成为一家估值接近3万亿美元的企业?没错,当时的许多硅谷从业者都认为封闭的iOS最终会被开放的Android赶出市场,毕竟Windows战胜苹果的那场战役实在太过经典、太过漂亮。回顾历史,操作系统领域的唯一结果似乎就是垄断。当时评论界的普遍观点是,开放的操作系统会战胜封闭的系统,但iOS的繁荣却给行业上了一课;一般认为,有跨边网络效应的公司市场份额会强者愈强,但打车市场的后起之秀高德给滴滴上了一课;一般认为,有一定规模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应该在腾讯和阿里之间寻找一个靠山,但字节跳动给行业上了一课;一般认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独特竞争力很难取得全球性成功,但Tik Tok给行业上了一课;一般认为,中国做不出真正的3A游戏大作,但《黑神话:悟空》大概率会给行业上了一课。在互联网领域,每一个“一般认为”背后都能找到不少反例,正是这些打破认知的反例让这个行业变得跌宕起伏而精彩纷呈。

在互联网领域中,网络效应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它可以用“梅特卡夫定律”的公式V=K×N²来描述,其中V代表一个网络的价值,N代表这个网络的节点数,K代表价值系数。这个定律的简单表述就是: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这个网络接入节点数的平方。根据这个定律,拥有网络效应的行业中,一旦一个产品在数量和规模上占据了优势,就很容易对其他产品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从而达到接近垄断的格局。在互联网的各个垂直细分行业中,即时通讯是在逻辑上最接近纯粹网络效应的行业。然而,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即时通讯行业都出现了两个或多个产品长期共存的现象,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并不明显。在中国市场,微信在规模上成为王者,根据腾讯财报2023年Q1的数据,微信的合并月活数高达13.27亿,而同属腾讯系的QQ月活数也有5.71亿,同样积累了庞大的活跃用户群体。同时,另一个事实是:微信和QQ二者长期共存超过了12年时间。在美国的即时通讯市场则更加分散,整个市场被WhatsApp、iMessage、Facebook Message、Snapchat、Telegram等多个App瓜分,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并没有如理论预测的那样出现。因此,任何简单粗暴的单一规律来解释一个具体行业,其实都与真实的商业环境相去甚远。我曾经在2020年写过一篇《为什么在微信的阴影下QQ依然是中国第二大APP?》,就是为了解释其中的复杂性。没错,简单归因无法解释复杂现实。

在国内互联网圈,对“生态”的迷恋已经成为了一种显学,“生态”这个词也成为大厂高层口中最常被提及的高频词汇。“憾产品易,憾生态难”是众多互联网掌门人信奉的教条,他们认为一旦形成了生态,那么就构建了足够深的护城河。必须承认,良性的生态确实比单一的产品更具抗风险能力,但有了生态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曾经阿里是中国电商的代名词,马云曾说阿里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没有人会否认阿里电商曾经形成过枝繁叶茂的电商生态——份额超过80%的电商交易额、优秀的商品评价体系、成熟的支付及诚信担保系统、打通数据的物流盟主、高效的数据及变现工具、规模巨大的多元卖家群体……用阿里的话术:“这是一个商业操作系统。”阿里的使命就是培养更多的京东。马云曾经的豪言壮语,正是在表达对阿里电商生态最强烈的自信。然而,曾经草长莺飞的阿里生态终究没能抵住各路奇兵的蚕食——拼多多的砍一刀、京东的当日达、抖音、快手的直播间、微信的朋友圈和小程序等半路杀出的玩家,让阿里从曾经的独角戏变成了今天群魔共舞。竞争的逻辑变了——在新的战场上,场景、时间、关系以及增量,并没有站在阿里生态这一边。生态,它不应该是一个追求的目标,而更应该是一种自然的结果。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生态倡导者小米,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电视,从智能音箱到米家IoT,从小米有品到开放平台,小米意图打造一个科技消费产品的生态。然而,当智能手机这个主航道整体进入低迷的时候,小米无论是营收还是市值都无法依赖其构建的生态获得超出其业绩的额外加成。不能说生态不重要,但迷恋生态并不安全。毕竟,上一个将“生态化反”挂在嘴边的从业者还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没有回国。

在互联网圈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对上一个时代适应得越好的企业,在下一个时代就越脆弱。”的确,功能机时代的王者诺基亚在智能机时代份额尽失,在PC时代叱咤风云的联想和戴尔在移动时代毫无建树,在桌面处理器市场一马当先的英特尔到了移动处理器市场份额居然是0。似乎每一个大公司都败给了时代,一旦出现先进生产力,就一定会革掉上一代企业的命。然而,这并非行业的真相,用简单的”落后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对公司的竞争进行粗暴的二元划分,并不符合现代商业的现实。比如曾经代表互联网强劲新生力量的网景也被视为先进生产力,它显然比微软更懂互联网,结果依然被微软捆绑销售的IE浏览器打得片甲不留。当年Snapchat崛起的时候也被业界普遍描述为社交领域强大的先进生产力,但Facebook将其Story模式一抄,它崛起的势头就被曾经的王者牢牢遏制住。再比如,当大家马后炮地断定——诺基亚作为上一个时代的庞然大物注定无法轻盈地向下一个时代转型时,业界往往会有意无意忽视和诺基亚同时代的另一个功能机巨头——三星。要知道三星也是和诺基亚同属功能机时代的翘楚,它却没有被时代打败,反而华丽转身成为智能机时代的销量王者。没错,科技行业有趣的地方在于并没有什么必然,一切都取决于行业内每一家公司具体的禀赋、竞争以及科技树开枝散叶的速度。所以,尽管作为一个新势力车主,但我并不认可很多业内人士对汽车行业的宿命论——观察到汽车新势力势如破竹,大部分传统车企疲于应付,就断定每一家传统车企都必然无法向智能化转型成功。事实上,现在国内新能源销量王者比亚迪就是从传统车企转型过来的。是滴,固然大部分传统车企大概率会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但我依然相信在重围中会有极少数传统车企将在时代的烈火中涅槃,重获新生。在偶然和必然之间,还有很多的灰度。

互联网行业天然对模式创新者非常推崇。比如最先提出“砍一刀”模式的拼多多成功后发制人,首推算法推荐的今日头条在资讯行业所向披靡,最先推出“和老板直接谈”的Boss直聘在激烈的招聘行业迅速崛起,首先采用免费模式的360杀毒将所有对手杀得片甲不留。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公司能开创一种新模式并形成较大的领先规模,那么它极有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颠覆者。然而,互联网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任何一般的规律总能找到一些例外。在移动互联网不长的历史中,有一家公司甚至在行业内开创了两个新型的模式但最终逃不开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这家公司就是趣头条。盛大出身的谭思亮在行业内首创了”下沉市场现金补贴“的模式,这直接而强悍的新打法一度让趣头条同时获得BAT三家集体投资并创下了18个月登录纳斯卡的空前神话。不仅如此,趣头条试图打造第二曲线的米读小说也开创了国内免费小说阅读市场的先河,在沉闷许久的阅读市场掀起了一次模式变革,一度成为行业增长极快的黑马,让当时这个市场的龙头阅文集团夜不能寐。然而,市场对于创新者的奖赏来得快去得也快。在字节跳动饱和攻击下,趣头条自己开辟新模式的两条战线都被无情碾压,在无情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败下来。先驱终究成为了先烈。是滴,经过漫长的实践,国内一些曾经对模式创新非常推崇的早期创投基金,如今也开始冷静下来,开始更加关注公司长期的价值曲线和包括底层技术在内的真正竞争力。

基因论在互联网行业被人广泛接受。基因论认为一个公司通常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这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公司的基因,一家公司只有做自己基因擅长的事才更容易成功,而抛开自己的基因去做不擅长的事情,往往会导致失败。的确,很多例子似乎都能证明基因论的正确性——谷歌没有社交基因,因此Google+失败了;微软没有硬件基因,因此HoloLens和Surface都不算成功;腾讯有社交基因但没有媒体基因,因此微信成了,而腾讯微博则失败了;阿里没有社交基因,所以来往失败了;字节没有社区基因,所以微头条、悟空问答都没做起来……这样的例子我们能举出一大堆。然而,只要我们视野稍微广阔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基因论在很多情况下是站不住脚的——做电商出身的亚马逊一开始并没有硬件基因,但Kindle电子书和Echo智能音箱两块硬件业务做的风声水起。同样一开始也没有To B基因的亚马逊还把业务逻辑和电商相去甚远的云服务AWS做到了行业第一;做新闻出身的网易有游戏和电商基因吗?很显然没有,但网易游戏常年占据了国内游戏市场榜眼的位置,而网易严选和网易考拉也在国内电商的细分市场找到了独特的生态位。很典型的还有华为,从根深蒂固的To B运营商业务硬是发展出打法、逻辑完全不同的To C手机业务,并且在To C市场做到了遥遥领先;是滴,做QQ出身并没有游戏基因的腾讯做成了游戏;做新闻出身并没有社区基因的新浪做成了微博;做PC软件出身并没有硬件基因的雷军做成了小米;做校内、海内、饭否出身的王兴没有线下基因,也做成了美团;从酷讯、饭否到九九房,并没有算法推荐基因的张一鸣做成了字节跳动。甚至张一鸣坦言,公司第一版推荐系统是自己和技术团队照着一本书现学的,他甚至开玩笑说这本书比计划晚出版了半年,耽误了他们公司搭建推荐系统的进程。所以,基因或许是影响互联网公司业务发展的一个因素,甚至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毫无疑问,它绝非决定性因素,甚至都不是核心因素,互联网真实业务的复杂程度,绝非一两个简单的变量可以解释。

对于“单一因素解释力很弱”这个论断,一个典型的问题是——为什么国外互联网巨头无一例外都败走中国市场?有人说,是因为国外公司不适应中国的监管。没错,谷歌的确是因为这个原因,Facebook、Netflix进不来也是因为监管,领英退出也勉强也能归因于此。但剩下的其他公司很显然并非由于监管——eBay输给淘宝是监管的原因?MSN输给QQ是监管原因?Kindle败走大陆是监管原因?Uber干不过滴滴是监管原因?Airbnb黯然收场是监管原因?很显然不是。有人说,这是因为国外公司天高皇帝远,决策链条长,行动缓慢,本土化运营差。没错,这些情况或许可能的确存在,但这个结论显然解释不了美国互联网公司在欧洲、澳洲、印度同样取得了成功,难道在那些市场它们决策链条瞬间变短、行动立马敏捷、本土化做的飞起?很显然并没有。有人说,那是因为东方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差异,欧洲、澳洲和美国在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印度人的英文普及率也非常高。这么说好像很有道理,但这依然解释不了为什么不少美国互联网公司在同样是东亚文化的日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有人说,那是因为中国互联网公司更拼、更内卷、更擅长耍各种手段,中国人用勤奋、聪明、敏捷和狡猾卷死了国外公司。没错,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确很拼,各种“增长黑客”手段的确也玩得飞起,但如果我们的竞争力如此强,别人都卷不过我们,那为什么互联网出海从2008年百度进军日本算起那么多年,也只有Tik Tok、Shein算是比较成功呢?所以,任何用单一因素去笼统地解释和概括一系列现象大概率不会成功。以上的这些原因全部都没道理吗?当然也不是,这个问题本身的原因是复杂的,在我看来除了上述几条之外,还有一条是有一定解释力的,那就是——中国和美国一样,是世界上唯二单一的、规模超大的统一市场,这样市场的市场天然让更懂本土用户的本国互联网公司容易获得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和先发优势。那么这个解释就是正确而完美的吗?并不是,因为如果这就是唯一的全部原因,那么由此推理,中国公司到美国也应该全部被它的本土企业打败才符合现实。但很显然Tik Tok和Shein的成功让这个解释也不能完全站住脚。因此,对于“国外互联网公司全部败走中国”这个问题,其每一家失败背后原因是多元的、复杂的、具体的,任何用单一的因素去笼统解释其实都是思维上的懒惰和判断上的耍流氓。

结语我曾经是学经济学的,但我回顾经济学的百年的历史发现——尽管互联网颠覆了很多经济学的假设,比如,经济学研究的是关于稀缺的学科,但互联网信息的供给根本就不存在稀缺。然而,互联网诞生后,经济学并没有由此发展并诞生一些可以载入经济学殿堂教科书以至于大众也能耳熟能详的经典理论。窃以为,这背后源于互联网这个年轻且急剧膨胀的行业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归因,任何笼统的提炼都可能出现诸多的例外,从而增加经济学家理论抽象的可能。这,其实也是互联网最迷人的地方。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微新创想转载,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21日

16:31
UP主自制综艺正成为B站内容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今年11月,《下一个是谁》第六季官宣组队之战,预告片上线即收获上万弹幕互动,而正片每集播放量稳定在500万以上,热度持续攀升。近年来,由头部UP主主导的自制综艺不断涌现,如@雨哥到处跑的《青春旅行团》、@小潮team的《羊村》、@牛小豪吖的《豪嘟U逗》以及@影视飓风的《破产团建》等。这些节目不仅集结了知名UP...
16:31
当社交平台上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展示通过3D打印机制作的各类潮玩IP产品、桌面小物件时,一个全新的商业浪潮正在悄然兴起。资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高瓴资本、美团等巨头纷纷入局,如今大疆也加入了这场押注3D打印企业的行列。深圳作为3D打印产业的摇篮,孕育了众多头部企业,其中拓竹科技便是佼佼者。据36氪报道,拓竹科技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早已突破300亿元大关,去年更...
16:31
娱乐直播行业正步入存量竞争时代,主播招募已然成为公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脉。从早期地推、招聘平台,到高校合作、直播间招募,公会不断革新拉新渠道,如今更掀起小红书"种草式招募"热潮。有人20天拉新300名主播尝到流量红利,也有人账号被封流量低迷陷入渠道困境。平台政策助推下,小红书成为主播招募新蓝海,但头部效应加剧、信任缺失、跨平台管控不确定性等问题,仍让多数公会...
16:31
微新创想11月21日重磅消息,华为常务董事、产品投资委员会主任、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在重要场合首次公开了Mate 80 Pro Max的屏幕革命性新特性,这款手机将彻底解决户外强光下的显示难题,实现无惧阳光直射依然清晰可视的卓越体验,同时更注重用户护眼健康。据行业博主定焦数码独家爆料,华为Mate 80 Pro Max的屏幕亮度将创下历史新高,预计达到惊人的...
16:31
微新创想11月21日重磅报道,腾讯混元大模型团队今日正式宣布开源其最新研发的视频生成模型——HunyuanVideo 1.5。这款基于Diffusion Transformer(DiT)架构的轻量级模型,拥有8.3B的精妙参数量,能够高效生成5至10秒的高清视频片段。令人惊喜的是,该模型已率先在腾讯元宝平台上线,为普通用户提供了零门槛的体验机会。 用户可以通...
16:18
2025年11月21日,科德数控正式宣布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公司将于2026年初成功推出轴向磁通电机样机。这款创新电机凭借其结构紧凑、重量轻、功率密度高的独特优势,有望在多个前沿领域实现广泛应用。具体而言,其优异性能将首先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为这些领域的技术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科德数控已全面启动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公...
16:18
2025年11月21日,华为重磅发布Flex:ai AI容器软件,为AI算力资源管理带来革命性突破。该软件通过创新的算力切分技术,能够将单张GPU/NPU计算卡虚拟化为多个独立单元,最小粒度可达10%,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更精细地分配计算资源,实现单卡上同时运行多个AI工作负载,大幅提升硬件利用率。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传统AI计算资源分配的痛点,更为AI应用开...
16:18
2025年11月21日,国内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优刻得正式宣布,在宠物陪伴与自变量机器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联合多家行业客户共同研发出创新性产品。作为国内云计算技术的佼佼者,优刻得凭借其自主研发的IaaS、PaaS及人工智能技术平台,为具身智能领域提供了强大而可靠的安全云算力支持。此前,优刻得已与知名企业小鹏汽车等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基础,此次推出的机器人产品将...
16:18
2025年11月21日,备受瞩目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在无锡盛大召开。腾讯集团副总裁李强在会上重磅宣布,腾讯自主研发的混元3D模型即将正式登陆国际市场,面向全球开发者与用户全面开放。这一创新举措将极大推动全球数字内容的创作与应用。 混元3D模型API已率先在腾讯云国际站上线,为全球开发者和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接入渠道。李强强调,人工智能已成为腾讯核心业务的强...
16:18
2025年11月21日,鸿海精密工业董事长刘扬伟在公开场合透露,公司正积极寻求与OpenAI展开深度合作,并计划将合作项目首先落地于加州的先进实验室。刘扬伟强调,这一初步合作将聚焦于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创新应用,为全球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示范。随着合作的深入,鸿海与OpenAI还可能将合作范围拓展至俄亥俄州的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动AI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
16:18
2025年11月21日,备受瞩目的中日合资高精度直线传动企业非攻机械正式宣布成功完成A轮融资。这一重要里程碑不仅彰显了资本市场对该企业创新实力的高度认可,更为其在精密传动领域的持续深耕注入强劲动力。据悉,本次融资所获资金将全面投入到人形机器人专用行星滚柱丝杠、微型滚珠丝杠等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旨在通过技术突破和规模提升,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精密传动市...
16:18
屈臣氏集团,作为长江和记实业旗下重要成员,正式宣布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启动首次公开募股(IPO)程序。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旨在通过资本市场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同时为全球市场的进一步扩张注入强劲动力。据多方消息透露,屈臣氏集团已将中国香港和英国列为潜在的上市地点,并正在积极评估两地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屈臣氏集团的IPO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涵盖财务审计、法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