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创想(idea2003.com) 9月2日讯 “A RECENT ENTRANCE to Paradise”是一幅令人惊叹的像素化田园风光,画面中火车轨道在长满苔藓的古老桥下静静延伸。这幅作品由一种名为DABUS(统一感知自主引导设备)的人工智能于2012年创作并命名,其创造者Stephen Thaler声称这一切均由DABUS独立完成。然而,本月初,美国一名联邦法官驳回了Thaler为该作品主张版权的诉求。尽管Thaler正积极上诉,但这一判决标志着他在全球范围内的系列诉讼遭遇挫折——此前,欧盟、美国乃至澳大利亚的上诉均被驳回。在英国,最高法院目前正审理Thaler是否应获得对”神经框架”和”分形容器”专利的授权,这两项专利据称是由DABUS独立发明的。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AI不仅能创作引人入胜的文字、根据指令生成艺术作品,还能操控海量数据设计药物分子与建筑图纸。这一进步不仅带来了技术突破,更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本质的激烈辩论和法律纠纷。作家们已对AI公司未经授权使用其作品进行训练提起诉讼,而Thaler则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活跃的AI权利主张者之一。
Thaler的诉讼活动揭示了生成式AI发展将持续带来的法律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了不同案件背后的多元动机。他的主要支持者之一、英国萨里大学法律与健康科学教授Ryan Abbott认为,机器发明理应获得保护,以鼓励人们利用AI创造社会公益价值。他强调:”不应以是否需要科学家或超级计算机参与来评判疫苗研发的价值——只要结果有益于社会,就应获得专利保护。”在Abbott看来,现行专利法已无法适应技术变革,”在美国,发明人被定义为个人,但我们没有理由将这一概念局限于自然人。专利与版权制度应当鼓励创造而非限制创造,而非在AI与人类之间划定模糊界限。”
通过其人工智能发明家项目,Abbott不仅无偿为Thaler提供法律支持,还在多个司法管辖区代表其参与诉讼。尽管双方对工作意义存在分歧,Abbott指出媒体报道常被地方法院含糊其辞的判决误导,导致公众过度关注DABUS的”自主权”。他明确表示:”我并非争论AI是否应拥有版权——3D打印机或跨国公司科学家创造作品却未获授权的情况屡见不鲜。就像Midjourney根据用户指令创作艺术一样,DABUS也在执行传统创作要素,而非凭空产生创意。”然而Thaler对此直接反驳:”DABUS不接受任何人类输入,它完全自主地沉思并产生新启示。”
DABUS的研发历程远比诉讼早得多,Thaler将其描述为一个”至少历经30年持续发展的系统”,称其创造了”世界上最有能力的AI范例”。他认为,这场法律斗争不仅旨在证明DABUS的感知能力,更是在推动人类接受这一新物种的权利。他幽默地比喻:”这就像Perry Mason对阵Albert Einstein,人们或许会被虚构法庭戏剧吸引,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科学事实。”尽管如此,Thaler要说服专家相信DABUS具有感知能力,面临着巨大挑战。
Emory大学法律与人工智能教授Matthew Sag直言:”如果存在有感知力的AI,那也绝非DABUS这样的系统。”Abbott的案件目前仅是轻轻叩响法律之门,尽管获得了版权法权威学者Lawrence Lessig的支持,澳大利亚联邦法官曾短暂授予DABUS保护,南非也授予了其专利(但Sag认为南非专利制度本质上是注册制而非审查制)。
英国最高法院将于9月作出裁决。这些案件失败的关键原因在于”人类创作者身份是版权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国家的版权法都强调创作必须体现创作者的原始心智构思,偶然发现(如花岗岩纹理或海浪塑造的流木)与主动创造存在本质区别。Sag指出:”从学说的角度,AI获得版权的前提是证明其具有实际独立的心智构思——而现有AI系统远未达到C-3PO或HAL 9000的水平。”这一观点在动物案例中得到印证:法院裁定猴子自拍不构成人类创作,同样适用于科学发现领域——意外产生的化学反应副产品专利归属取决于发明者何时认识到该发现。
尽管法律讨论尚未终结,但这场辩论已产生深远影响。美国演员工会与编剧工会正在罢工,部分原因是对AI可能取代创意工作表示担忧。Techdirt编辑Mike Masnick认为,如果法院明确人类参与度标准,可能成为罢工者的有力谈判筹码:”没有我们的参与,如何确保版权的正当性?”
随着AI提示系统日益复杂,人机协作正接近创造性对话的边界。Sag提出关键问题:”关于AI版权最不有趣的问题是’是否需要人类参与’,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人类参与程度究竟需要达到多少?”这场法律与哲学的较量,或许正预示着人类创造力的未来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