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S的崛起:从巴西小作坊到全球肉食巨头
JBS,这家诞生于巴西的农业企业,如何在70年间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肉食品供应商?作为全球第一大牛肉公司、第一大鸡肉公司、第二大猪肉公司以及第四大羊肉公司,JBS拥有超过25万名员工,年收入高达650.36亿美元。每天,它屠宰约10万头牛、1400万只鸡、14万头猪和近3万头羊,旗下拥有Seara、Swift、friboi、Pilgrim’s Pride、Moy Park、Primo、JustBare等70多个品牌,业务遍布20多个国家,产品出口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JBS的成功,源于巴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机遇。巴西被誉为”地球之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广阔的可耕地面积,牧场面积更是耕地面积的3倍,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环境。作为二战后幸免于难的国家,巴西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迅速腾飞,为JBS的诞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1953年,José Batista Sobrinho在巴西戈亚斯州创办了以自己名字缩写命名的牛肉屠宰店。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精湛的屠宰技术,让JBS在竞争激烈的畜牧业中脱颖而出。José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工作,不断钻研如何保留更多瘦肉、剔净骨头,为每头牛创造最大价值。屠宰业务的成功让José意识到扩大规模的必要性,巴西利亚新都建设的商机更让他抓住了发展机遇。
1968年,José收购了第一个小型屠宰场,开启了JBS的并购之路。1970年,他又收购了第二家屠宰场,创立了至今仍是巴西牛肉市场领导者的friboi品牌。到1999年,JBS已发展成为巴西最强大的肉食品加工公司,每天可宰杀5800头牛,完成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布局。
José的经营理念深刻影响了JBS的发展。他常说:”把别人做死了,你也活得不自在。”这种包容共存的胸怀,让JBS在并购过程中能够与被收购企业和谐共处。然而,在国际市场,JBS始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态度,深谙”企业为做大而蓄力才是硬道理”的道理。
2000年前后,JBS开始跨国扩张。在巴西政府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背景下,JBS将触角伸向海外市场。2005年,JBS收购了美国老牌肉制品公司Swift的阿根廷公司,为收购美国总部做准备。2007年,在巴西开发银行投资和自身上市融资的支持下,JBS以14.59亿美元完成了对Swift的收购,正式进军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猪肉、牛肉市场。
面对”蛇吞象”带来的挑战,JBS展现了卓越的管理能力。卫斯理亲自带领团队进驻Swift,通过精细化管理大幅提升效率。他要求工人将剔净的白骨扔到指定篮子,为优秀工人设立特殊奖励,并开创夜班制度,使产能显著提高。改革后的第一年,Swift单头牛屠宰加工成本从212美元降至164美元,增收超过10亿美元。
2008年,JBS收购了澳大利亚Tasman公司和美国史密斯菲尔德的牛肉业务,进一步扩大了全球布局。同年,JBS看准了破产的全球最大家禽肉制品零售商PPC,以28亿美元收购其64%的股份。卫斯理带领团队为PPC量身定制经营策略,通过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使PPC在一年内扭亏为盈。
JBS在国际化进程中始终坚持”做实主产品,不放副产品”的原则。2009年,JBS收购了巴西制革集团BMZ和巴西第二大屠宰场Bertin,成立了皮革制品事业部。此后,JBS在多个国家展开并购,巩固了其在世界肉类市场的领先地位。
面对全球复杂的标准和规则,JBS在规模之外更注重技术支撑。采用真空包装和严格温控技术,确保肉品质量;使用卫星地理空间监控系统,确保牛只来源合法;培训车队驾驶员,改善运输条件;建立在线监测系统,符合出口标准。JBS平均每年接受170次审核,实验室每年进行66万次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然而,JBS的国际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收购的皮革公司Bertin曾因使用非法饲养的牛而备受诟病。JBS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如履薄冰,源于过去不计其数的问题肉导致的灾难。2014年,JBS高层因涉嫌贿赂案被捕,公司又被指控非法用工、虐待动物等罪名。
2021年5月30日,JBS遭遇黑客攻击,全美工厂被迫停产数日。6月9日,JBS支付1100万美元赎金解决危机。面对人造肉计划的挑战,JBS于2021年底宣布并购西班牙初创食品企业Bio Tech Foods,并计划于2024年向欧洲市场推出人造肉产品。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JBS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2022年,公司营收达到650.36亿美元,净利润37.99亿美元。JBS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在全球化扩张前,应先练好内功,具备精细化管理能力。JBS稳扎稳打,并购一家救活一家的发展模式,展现了其深厚的管理底蕴和长远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