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的临近,业界纷纷猜测这家科技巨头是否会推出自己的「苹果GPT」以应对大模型浪潮。相较于华为、小米等中国手机厂商积极将大模型技术融入移动终端,苹果在AI大模型领域却显得格外「克制」。最新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苹果CEO蒂姆·库克在谈及AI进展时,着重强调了「产品」与「负责任」两大方向。他表示苹果多年来一直研究生成式AI及其他模型,这些技术已深度融入其产品中,并承诺将继续负责任地利用AI技术丰富人们的生活。有分析师指出,苹果不会像同行那样高调宣传AI,其战略布局实则更为深谋远虑。CNBC数据显示,苹果在AI领域并未像其他科技巨头那样大张旗鼓,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拥抱AI的当下,苹果是否会甘于人后?其保持AI布局神秘感的背后,正是苹果「垂直整合」与「软硬结合」战略的必然选择。断言苹果在AI浪潮中落后还为时过早,因为苹果正在悄然打响一场新的AI「反击战」。本文将深入探讨两个核心问题:1、苹果的AI布局进展到哪一步了?2、苹果为何对AI保持冷静?

01苹果的AI布局:被错失的先发优势

大多数人对苹果AI的印象停留在Siri上。Siri的起点堪称辉煌,背靠国际顶尖科研力量,以超过2亿美元的天价被乔布斯收购,「hey Siri」一度成为那个时代AI的标志性符号。乔布斯对Siri的定位远不止一个智能语音助手,而是押注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他坚信基于声音的交互是人类的天性,Siri联合创始人Norman Winarsky曾回忆,乔布斯比其他人更早意识到这种技术的强大之处,他渴望打造一位能像真人一样与你真情互动的私人助理。这也意味着,Siri的格局远超谷歌Google Assistant等定位为搜索的产品。乔布斯为苹果的AI布局奠定了先发优势,但模糊的定位、封闭的生态与管理问题却让Siri逐渐掉队。

Siri究竟是如何浪费自身优势,沦为用户心中的「人工智障」?究其原因,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定位模糊,在「执行引擎」与「搜索产品」之间反复横跳。一名Siri员工曾透露,内部原本希望将Siri打造成类似电影《Her》中的「萨曼莎」,成为辅助人类的虚拟智能语音管家。但乔布斯去世后,苹果从其他科技巨头挖来人才,Siri经历了多次定位调整,最终演变成一个搜索引擎。曾负责亚马逊搜索与广告业务的Bill Stasior倾向于将Siri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搜索引擎,因此将Siri与苹果搜索功能资源整合,但搜索引擎与智能语音助手并不冲突,关键在于与自身业务契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以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为例,尽管起步较晚,但谷歌几乎将所有资源都倾斜给Google Assistant,作为其「AI first」的桥头堡。同时,谷歌结合自身搜索优势,充分理解了早期人们对AI的「任务向」需求。但Siri并非如此,人们原本期待的是一个兼具实用性与个性化的助手,但定位为搜索后,Siri大部分语句都会被转化为搜索指令,无法准确识别用户的对话需求,体验感大幅降低。

第二步是过度内耗,差强人意的管理让Siri逐步被边缘化。Bill Stasior在苹果负责Siri项目的7年里,先后经历了4任老板。•第一任老板是Scott Forstall,上任不到几周就因地图服务漏洞被库克「扫地出门」。•第二任老板是苹果互联网服务主管Eddy Cue,他没有将发展语音助理作为首要任务,甚至偶尔在Siri会议上睡着。•第三任老板是苹果软件总监Craig Federighi,他更注重安全与隐私,对Siri无暇顾及。•第四任老板是John Giannandrea,现任苹果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战略高级副总裁,但此时Bill Stasior已不参与Siri的日常管理。除了管理层动荡外,苹果以「并购+自研」的方式推进AI应用,但由于不信任外部公司,导致不同团队技术难以调和,加剧了人才流失。例如苹果在2013年收购了语音识别技术公司Novauris,但希望自研,组建新团队后,双方合作仅持续六个月就因理念不合中断,演变成派系斗争。

第三步是封闭的生态,苹果强调的保密原则和iOS的封闭生态导致外部开发人员无法介入,Siri也因此无法形成理想中的数据飞轮。直到2016年iOS 10的推出,苹果的AI战略才迎来转折。iOS 10标志着苹果不再寄希望于智能语音助手,而是借助「软硬结合」将AI成果集成进iPhone中。同时,苹果推出了SiriKit接入第三方,并启动「Differential Privacy」技术,以加密方式上传用户数据,强化隐私保护。在开发生态上,2017年苹果发布了Core ML和Create ML两大开发工具。Core ML让开发者更方便地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并封装进App,Create ML则实现了移动设备上的AI计算。至此,苹果正式打响了自己的「AI反击战」。

02走向开放:苹果的「反击」之路

相较于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对AI的积极态度,苹果对AI技术的冷静,既源于历史原因,也与其「垂直整合」与「软硬结合」战略密不可分。如果以一家产品公司或供应链企业来看苹果,就不难理解为何库克很少谈及AI野心。苹果的成功,一方面来自全球化的产业布局和强大的「果链」供应链,另一方面是始终领先的前沿产品(尽管不完美但充满争议),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榨取毛利,成为价值链上掌握话语权的人。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苹果的AI布局实则默默进行着。

首先是垂直整合。目前,苹果对AI的投资涵盖半导体制造、机器学习、语音识别、面部识别、表情追踪等领域,这些布局帮助苹果建立了一个广泛的AI应用生态。苹果鲜少对外公布投资计划,因为这些AI企业都被牢牢掌控,成为「苹果王国」的一部分。其次,软硬结合。一方面,苹果操作系统的AI应用提升了产品性能,形成差异化体验。例如Vision Pro通过取消VR头显普遍配备的手柄,改用「视线捕捉+手势+语音」的多模态交互方式,将人机交互推向增强现实时代。另一方面,苹果善于整合软件能力为用户带来更智能化的体验,同时软件服务由于边际成本低,也易形成正向的增长飞轮。此外,苹果AI芯片自研能力和硬件创新能力,也推动消费电子硬件平台本地AI功能的落地。2014年,苹果在新一代架构芯片Soc中加入专门的AI芯片,将AI任务由CPU和GPU处理转向由专用AI芯片处理,最终集成到终端设备上。目前苹果A系列芯片已更新至A16,AI算力不断进化。同时,苹果还落地了神经引擎处理器(Apple Neural Engine),目标是在终端设备上高效执行机器学习任务,减少内存消耗,提供比主CPU或GPU更强的速度。神经引擎支持的终端AI功能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增强现实技术、视频分析、图片管理等,这些功能被集成进苹果设备内,尽管有时难以被用户察觉,但背后需要强大的算力和算法支撑。

此外,AI功能的实现本身也对软硬件协同创新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以AI领域的重要应用——面部识别为例,自iOS 10以来,苹果开始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检测方法Face ID融入系统中。Face ID的落地既需要考虑算力,也需要兼顾隐私(面部数据保留在终端设备)和识别精准度,因此对算法和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苹果之所以能实现这一功能,得益于在「刘海屏」上设置的多个传感器与光学器件。换言之,在「垂直整合」与「软硬结合」的策略下,苹果力图做到让「AI无所不在」。

03更艰难的创新环境,更卷的对手

独特的商业策略与多年的AI布局,让苹果比其他科技公司更看重AI的实用性与可用性,但这并不代表苹果就能高枕无忧。过去一段时间内,苹果内部部署「Apple GPT」,并从Meta等科技公司挖掘生成式AI人才,这些举动透露出其焦虑。一方面,垂直整合战略下的封闭生态放大了苹果管理的难度。苹果的关键研发部门一直在经历严重的人才流失。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苹果的芯片部门的许多工程师和高管纷纷离职,就连苹果硬件技术高级副总裁Johnny Srouji也对此表示担忧。与之带来的是苹果软硬件创新陷入某种尴尬的「创新者窘境」。以A系列芯片为例,在最近几代的发展中,苹果自研芯片的进展已逐渐放缓,一系列的产品功能迭代也被质疑为「挤牙膏式创新」。正如研究机构Arete Research的合伙人Richard Kramer所言:“苹果已进入了一个渐进式改革的阶段。”此前,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也表示,苹果的生成式AI进展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微软、谷歌、亚马逊三大云服务巨头正计划将每块业务与生成式AI结合,亚马逊CEOAndrew R. Jassy也表示,计划到2023年现金投入超过500亿美元,重点在AWS的技术投入。另一边的Meta开源Llama 2后,也在寻求AI与自身业务的结合。苹果在最新季报展现出了稳定的盈利能力以及库克「软硬兼施」战略的成功,但在终端需求疲软与全球手机市场低迷下,苹果与大多数科技公司一样,必须拿出新的故事。AI或许是苹果与库克手中为数不多的砝码之一,毕竟只要还在牌桌上,万亿苹果总能给出自己的解法。

参考资料:
1、智东西:《AppleGPT,装不下苹果的AI野心》《苹果打响AI反击战!复盘8年布局》
2、爱范儿:《Siri为什么越来越蠢?这几个苹果前员工说出了真相》
3、天风证券:《应用为基,AIGC时代苹果有望引领本地AI应用创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最新快讯

2025年07月20日

14:38
2025年7月20日,浙江省正式发布《实施方案》,全面擘画未来科技创新蓝图,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省实验室和"315"科技创新体系的全覆盖目标,为浙江乃至全国的高水平科技研发提供坚实支撑。方案更着眼于长远发展,设定了到2030年的战略目标——将概念验证服务能力提升至国内领先水平,并成功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标杆性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劲动力。 ...
14:38
本周(7月14日至7月18日)港股市场整体表现强劲,主要股指呈现震荡上涨态势。恒生指数累计涨幅达2.84%,恒生科技指数更是大幅上涨5.53%,展现出科技板块的强劲动力。据证券时报·数据宝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南向资金本周净流入214.56亿港元,虽然环比下降18.6%,但仍保持稳健流入态势,显示出外资对港股市场的持续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团-W在本周表现突出...
14:04
随着第四届链博会即将落下帷幕,7月20日上午,一场备受瞩目的签约仪式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的精心组织下圆满举行。霍尼韦尔、西门子、华润集团、阿里巴巴等来自全球的102家中外企业和机构,通过此次签约正式确认了参展意向,共同见证链博会这一国际经贸平台的持续繁荣。 签约仪式现场气氛热烈,各企业代表纷纷表达了对链博会的认可与期待。作为承办单位,中国国际展览中...
14:04
越南广宁省下龙湾近日发生一起游船倾覆事故,引发广泛关注。据当地官方通报,涉事“蓝湾58号”游船实际载客49人,其中包括46名旅客和3名船员。然而这起悲剧并未就此结束,截至7月20日凌晨1时40分,已有35人不幸遇难,4人下落不明,仅有10人成功获救。这一令人痛心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难以弥补的伤痛。 目前,事故原因仍在紧张调查中。下龙湾作为越南著名的...
14:04
7月20日,科技界迎来重磅消息。著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通过其个人社交平台X正式宣布,其旗下人工智能公司xAI将进军儿童应用领域,推出一款专为儿童设计的全新应用——“Baby Grok”。这款应用旨在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充满乐趣与启发性的数字空间,让科技与童趣完美融合。 尽管马斯克在公告中并未透露“Baby Grok”的具体功能细节,但他明确表示,该应用将专注于提...
13:28
南向资金近期呈现强劲买入态势,本周(7月14日至7月18日)对多只港股持续加仓,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统计数据显示,恒瑞医药成为最大赢家,其持股量环比增长幅度高达200%,增幅遥遥领先于其他个股,显示出外资对该药企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此外,昊天国际建投和德林控股的南向资金同样表现活跃,持股量增幅均超过70%,分别达到惊人的72.3%和73.5%,这些数据反映出...
13:28
7月20日,随着台风“韦帕”的步步紧逼,香港天文台果断发布“十号飓风信号”,将香港正式拉入紧急防御状态。这场突如其来的强热带气旋不仅给香港带来了严峻挑战,其影响也迅速波及到珠江口两岸。受风暴外围强风及恶劣海况的严重影响,深圳湾公路大桥于当日12时15分起实施全面封闭,所有车辆被禁止通行,确保交通安全与桥梁结构安全。与此同时,作为深港跨境交通的重要枢纽,深圳湾...
13:28
2025年7月20日12时21分,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当月总票房成功突破20亿元大关,这一亮眼数据不仅彰显了电影产业的强劲复苏势头,更折射出观众们高涨的观影热情。这一里程碑式的成绩,据网络平台实时统计数据揭示,背后是无数电影爱好者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暑期档的全面开启以及多部备受瞩目的影片集中上映,是推动票房实现跨越式增长...
13:28
7月20日,乌干达总统出口与工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巴瑞吉率领代表团,与中非可持续发展中心创始人廖旭辉一行到访城发环境,展开了一场富有成效的交流对话。此次访问旨在深化双方在环保领域的合作,为乌干达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会谈中,巴瑞吉委员和廖旭辉先生高度评价了城发环境在环保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双方一致认为,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对于推动乌干达乃至整个非洲...
13:28
7月20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所科研团队携手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等国际顶尖机构,在原子核奇特衰变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刷新了人类对原子核结构的认知,更标志着我国在核物理前沿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研究团队通过精密的实验设计,首次成功观测到新核素铝-20的诞生。这一核素的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填补了现有...
13:28
18日,一起惊心动魄的空中事件在美国上演。达美航空一架波音767客机从洛杉矶国际机场起飞后不久,左侧引擎突然起火,浓烟滚滚。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险情,经验丰富的机组人员果断采取紧急返航措施,驾驶客机迅速脱离航线。经过25分钟的紧张飞行,客机最终成功在洛杉矶机场降落,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均平安无恙。 此次事件中,客机在起飞后不久就遭遇引擎故障,但机组人员凭借专业素养...
13:28
7月20日,阿里法拍平台上一场特殊的拍卖吸引了广泛关注——多家中小银行的股权以1元起拍价公开出让。然而,这场本应热闹的拍卖却意外遇冷。截至19日23时,共有114场中小银行股权拍卖,但实际报名参与者仅7家,其余107场拍卖均显示“0人报名”的尴尬局面。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小银行面临的深层次困境。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中小银行普遍遭遇息差收窄、业务结构单一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