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创想(idea2003.com) 9月7日 消息:伏羲气象大模型,这一拥有45亿参数的强大AI系统,能够在短短3秒内精准预测未来15天的全球天气变化。这一突破性进展,正是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伏羲气象大模型的问世,不仅展现了AI在内容生产领域的惊人潜力,更标志着科学智能(AIforScience)已成为当今科技界最炙手可热的焦点。
在9月7日举行的2023INCLUSION·外滩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发表了重要观点。他认为,科学智能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它正推动着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为创新突破注入强大动力。通过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科学智能正引领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张人禾强调,科学智能是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实现科技原始创新策源的利器,其蕴含的巨大潜能足以引爆产业创新的核心爆点。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科学智能的布局步伐明显加快,其发展已进入快车道。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致力于构筑智能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2023年5月,美国能源部发布的《面向科学、能源和安全的人工智能》报告明确指出,AI将从基础层面推动科学、能源和安全的进步,并已展开全面布局。与此同时,马斯克近期成立了xAI公司,对标OpenAI,旨在探索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期望未来利用AI帮助人类解决复杂的科学和数学难题,甚至“理解”宇宙的奥秘。在科研领域,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学府,以及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开展体系化研究。科学智能的发展正从个别机构的探索,逐渐演变为产学研各界的广泛共识,从零散的点状突破向系统化布局迈进。
尽管国外科学智能的发展方兴未艾,但国内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张人禾指出,我国已相继涌现出大量科学领域的大模型,尽管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面对“AI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单打独斗”模式已无法适应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需求,必须进行“有组织科研”。张人禾强调,最大的优势在于布局建设大平台,通过协同合作实现突破。
张人禾透露,近年来复旦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23年6月17日,学校申请的有效法律状态的发明专利共计6973件,其中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占比2048件。此外,复旦大学还承担了“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两个市级重大专项攻关项目,成功建成了国际首个全脑计算平台。多个研究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刊、顶级会议上发表了代表性论文成果,展现了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