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 斑马消费(ID:banmaxiaofei),作者陈晓京,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职场人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未解之谜——为何连锁餐饮日益兴盛,而充满烟火气的小炒店却逐渐式微?大约五六年前,街头巷尾的小炒店林立,人们普遍坚信这类餐饮业态将长盛不衰。然而时过境迁,连锁餐饮与预制菜迅速崛起,将小炒店推向了舞台边缘。
连锁餐饮与预制菜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复合调味品的鼎力支持。这类产品颠覆了传统烹饪中繁琐的调料投放方式,只需一个料包即可轻松烹制出美味菜肴,其便捷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特性,迅速赢得了市场青睐。家庭用户同样受益匪浅——过去制作红烧肉需要盐、酱油、糖等多种调料,如今只需一个红烧肉酱汁料包,成菜品质堪比餐厅。如今,国内超过20家调味品上市企业纷纷布局复合调味产品,涵盖味精、鸡精、火锅底料、葱油、各类酱汁及调味酱等,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梅花生物凭借味精业务年入百亿;颐海国际专注火锅底料供应,成为海底捞火锅第一股;日辰股份则深耕B端市场,推出上千种复合酱汁产品。这场细分领域的竞争与酱油市场鏖战如出一辙,参与者既有传统调味品巨头,也不乏新兴品牌和跨界资本。时至今日,这场博弈尚未落幕,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大鱼吃小鱼、强者吞弱者的游戏。
复合调味品的兴起,恰逢近几年调味料市场格局的颠覆。长期以来,国内调味品市场主要由酱油、醋、盐等基础调味料,以及味精、鸡精、十三香等复合调味料主导。事实上,复合调味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问世。1982年,天津调味品研究所研发出首款中式菜肴复合调味品,并首次命名为“复合调味品”;同年,国内自主研发的肉骨膏粉也应运而生。然而,这些产品在当时并未受到市场青睐,被束之高阁。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龟甲万、雀巢(太太乐)和味好美等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国内复合调味品市场才初露峥嵘。与此同时,酵母抽提物、肉类抽提物实现国产化,为国产复合调味品奠定了原料基础。但彼时仍是味精称霸的时代,梅花生物、莲花健康等企业崛起,产品家喻户晓。随着消费者对调味品需求升级,鸡精、蘑菇精等更安全健康的产品逐渐涌现。豆酱、蚕豆酱等复合调味酱产品实现工业化,进一步丰富了产品阵营。值得一提的是,调味酱的顶流老干妈、复合香辛粉的杰出代表王守义十三香,始终选择不上市,却在细分领域默默耕耘。
以酱油、醋、盐为代表的第一代基础调味料,与以味精、鸡精、十三香、调味酱为代表的第二代调味料,长期共存。直至2007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出台《调味品分类》标准,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才迎来加速期。
味精曾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催生了梅花生物、莲花健康等企业。然而,其工业合成特性被妖魔化,随着健康意识提升,工业合成产品与安全健康背道而驰。消费者对味精的抵触情绪日益高涨,导致市场需求大幅下滑。2013年,中国味精消费量尚有114.6万吨,到2018年已降至89万吨,据欧睿国际预测,今年国内味精消费量约77万吨。复合调味料的兴起,进一步挤压了味精企业的生存空间,以莲花健康为例,2020年至2022年味精销量分别为11.76万吨、11.86万吨和12.05万吨,增长几乎停滞。尽管近期收购自嗨锅折戟,这家老牌味精企业的转型之路仍充满挑战。相比之下,梅花生物早已突破味精业务,延伸至饲料赖氨酸、苏氨酸和医用赖氨酸领域,味精业务虽居其次,但年收入仍达百亿。
随着复合调味品广泛应用,各大调味品企业纷纷布局,味精行业前景堪忧。一方面,调味品厂商寻求高增长业务;另一方面,消费市场升级,尤其是餐饮业的扩张需求,为复合调味品提供了广阔空间。颐海国际以火锅底料起家,成为海底捞最大供应商,后拆分上市,2022年收入达61.47亿元。天味食品以好人家香肠调味料闻名,积极向B端渗透,产品涵盖调味酱、火锅底料等。日辰股份专注为食品加工商和餐饮连锁渠道提供复合调味料,2009年创立品牌“味之物语”,推出中式小炒、小龙虾、烧烤酱等系列,满足C端需求。
复合调味品的发展前景广阔。据公开数据,2011年至2021年,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从432亿元增至15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9%,预计2025年将达2597亿元。然而,与国外70%的产品渗透率相比,国内仅为26%,人均复合调味品支出2021年为15.4美元,仅为美日约10%,市场潜力巨大。
面对庞大的新兴市场,调味品巨头海天味业率先出击,2021年推出9种番茄火锅底料、7个中式复合调味品等。其底气源于庞大的渠道网络和品牌优势,但2022年年报未单独披露复合调味品销售情况。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太太乐等头部企业也纷纷布局,却面临市场教育成本高、扩张周期长的困境。
传统调味品企业跟风的同时,业外资本也摩拳擦掌,榨菜巨头涪陵榨菜、粮油巨头金龙鱼、肉制品巨头双汇发展纷纷入局。品牌成为一把双刃剑,海天、太太乐等老牌品牌如何重塑认知,形成新的市场认知,成为关键挑战。
目前,复合调味品市场表现最佳、热度最高的,以火锅底料、酸菜鱼调料为主的川味调味品,已占据中式复合调味品市场主导地位。据公开数据,2021年川味调味品年销过亿的数十家企业,大部分位于川渝两地,年销10亿元级的企业包括天味食品、颐海国际、红九九和吉香居等。天味食品和颐海国际各半收入来自火锅底料,近年营销投入激增,竞争白热化。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