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见实(ID:jianshishijie),作者见实,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发布。在当前AI浪潮中,众多强应用领域的创业者已成功把握机遇,收获颇丰。这股浪潮势不可挡,而实干家们也早已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挑战。见实与多家AI企业深入交流后发现,早期应用AI的企业在接入新技术后效率倍增的背后,是积极拥抱变革的心态。此前见实曾调研各公司员工AI应用情况,结果显示超九成受访者表示付费使用AI工具——或由公司承担,或个人自费,或共同承担。而在AI应用型公司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00%。这些企业普遍认为,在开发AI应用产品前,必须先亲身体验AI带来的便捷性。这一共识成为见实科技、行行AI等机构于9月20日联合发起的“AI强应用、多模型:2023见实大会”圆桌讨论的核心议题之一。大会上午,由行行AI董事长李明顺主持,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千里马董事长王剑波、WeShop创始人奥创光年董事长陈琪、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UCloud董事长季昕华等业界领袖共同探讨了“为何强应用派能引领产业落地与创新”这一关键问题。以下为圆桌精华内容整理,供读者参考借鉴。
01 应用派眼中的AI
主持人李明顺:在AI应用领域,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陈琪:以过去十年为例,我们曾试图在桌子上钉入无数钉子,但传统技术难以实现。如今大模型和AI应用技术的出现,如同获得了敲钉子的锤子。现在我们只需找准可钉之处,精准施力。
王剑波:我持相反观点。我更担心手持大锤却找不到钉子。千里马各场景中,我们优先关注流程通畅的部分,通过AIGC实现成本指数级降低,重构原有模型,推动产业升级,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傅盛:做AI应用需把握两点:一是“连接”,发现不同领域间的结合点并深耕细节;二是结合自身能力圈与AI。AI的机遇在于其跨领域连接性,这正是我们积累的优势。我们内部总结出“大模型、小工具”六字方针——从小处着手,逐步积累对AI和用户的认知,最终实现手头业务与AI的深度融合。
季昕华:UCloud作为云计算服务商,我们提供算力支持。客户应用越广泛,我们收益越多。但仅做大模型无法盈利,必须构建应用生态。
吴世春:我们更倾向于投资那些虽未在上一波浪潮中获利,但团队完整且具备盈利能力的企业。技术革命中,经历过前浪洗礼的企业往往能抓住机遇。张一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正是源于多次尝试与积累。
主持人李明顺:中国制造业优势显著,强AI与传统产业结合能创造哪些新机遇?
陈琪:十余年创业中,我们始终面临技术难题,如虚拟试衣。去年diffusion模型的出现带来转机,今年Steam等模型更解决了七八成问题。AI技术需亲自动手探索,通过反复调试理解其特性。例如,AI的“幻觉”在服装设计领域反而成为创新点。
王剑波:最具价值的工作往往需要大量投入,ToB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尤其复杂。我们必须耐心夯实底层基础。
季昕华:调研发现,100多家公司专注大模型开发,几百家应用大模型。AI存在两大特点:深刻理解语言文字,但输出易产生幻觉。根据幻觉容忍度,AI应用可分为十大领域。陪伴类或NPC类(如游戏NPC)最易出成果,其次是电商设计、建筑服装设计、编程外包、客服电商等。
吴世春:未来所有企业都将成为AI公司。我们要成为AI原住民,融入其中,学习、应用、发现痛点,将其转化为事业。
02 AI带来的巨大挑战
主持人李明顺:何时开始让员工大规模使用AI?
傅盛:创始人必须亲自学习AI基础,避免“信息茧房”。我购买游戏本亲自操作模型,并带领团队共同成长。这是社会革命,不成长则无人能救。需激发团队动力,通过规则、股权、奖金适应组织变革。
季昕华:去年AI变革初现,今年3月14日起,公司各部门强制使用AI并记录数据。已推出4款内部产品,客服全面转用AI,HR、财务等岗位也将逐步实现AI化。未达标者或面临淘汰。
王剑波:千里马曾涉足区块链等技术,但新AI技术让技术人员深感震撼。我们必须全面拥抱大模型,即使部分GPT当前效果不佳,未来仍可能突破。拥抱新技术是关键。
陈琪:多次组织变革后,我深知全员转型困难。因此我先自投入AI领域——担任WeShop和奥创光年董事长,攻读浙大AI博士,提拔CEO但未强制团队跟随。行业变革时,跟不上者自然被淘汰。AI不会淘汰人,只会淘汰不懂AI的人和团队。
吴世春:AI已超越传统助理能力,沟通损耗使其难堪一击。善用AI的老板将变得无比强大,未来可能出现超级个体,管理多家公司甚至实现远程异地办公。助理首当其冲被淘汰。
主持人李明顺:未来5-10年,AI将对我们和下一代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傅盛:AI是高级计算器,无意识、欲望和好奇心。未来社会效率将极大提升,脑力劳动成为主流,培养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比技能更重要。
季昕华:三大变化:部分人因AI先富先强,整体效率极大提升,教育需培养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
王剑波:比尔盖茨曾预测AI短期变化被低估,但我坚信5-10年仍将远超预期。未来中国或将实现“行行AI”,甚至出现陪伴型AI。
陈琪:未来几十年将波澜壮阔,人与AI形成混合关系,社会从生产者主导转向创造者主导。
吴世春:AI应用最快的领域可能超乎想象,需做好迎接剧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