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的AIGC攻城战正悄然转向评论区,一场围绕“召唤术语”的互动革命正在B站掀起热潮。当用户在评论区输入“@AI课代表呀 总结一下”或“@AI视频小助理 高能空降”等指令时,AI账号便能精准捕捉用户需求,根据时间轴逐条梳理视频核心要点,成为名副其实的“省流助手”。这一现象在@考研数学武忠祥老师发布的24届考研重难点视频中尤为明显,AI工具账号迅速整理出详细笔记,迅速占领热评区,展现出强大的内容加工能力。
B站、抖音、快手等“务实派”平台正积极推动AI从“玩具”向“工具”的转型,但AI技术的使用边界尚不清晰,平台在工具化道路上遭遇了不少阻力。网易Lofter推出的AI绘画功能因“缝合素材”遭到插画师大规模抵制,用户纷纷停更出走,平台也因此陷入舆论漩涡。而虎扑则另辟蹊径,以AIGC技术满足用户精神需求,其AI伴侣可自定义长相、性格、声音,甚至能还原球星个性风格,彻底打开了AIGC的想象边界。
不同平台的AI玩法虽各具特色,但都指向同一趋势——互联网平台正将迭代与留存的核心任务押注在AIGC工具上。内容平台纷纷在创作与交互体验两端发力,评论区成为AI布局的制高点。B站的“AI视频小助理”“AI课代表呀”等账号精准把握用户内容消费习惯,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省流助手,但受限于响应速度,部分AI召唤术仍会失效。豆瓣的AI账号则深藏各小组评论区,以小组特色金句为数据源,提供个性化服务,每个账号都别具一格。快手的“AI玩评”功能则将AI绘画链入评论区,用户输入指令即可生成meme梗图,虽略显板正,但为内容平台探索AI应用开辟了新思路。
内容平台对AIGC创作能力的拥抱远早于其他领域。抖音的“AI绘画”滤镜以裂变式传播拓宽用户认知,快手的“快影”则将用户照片一键转化为多种艺术风格,这些工具门槛极低,但也导致了大量低质、同质化内容的泛滥。小红书上的“AI帅哥”“AI美女”批量生成,甚至摆同一姿势,引发AI审美疲劳;AI生成的“虚假新闻”、无脑回答也充斥平台。这种低门槛的普及不仅激化了专业创作者与AI技术的矛盾,更催生了灰色的AI内容产业链,AI水军批量涌现,甚至出现针对特定关键词的围剿行为。
面对泛滥的AI内容,平台监管逐渐提上日程。抖音、小红书、B站等纷纷为AIGC内容打上“水印”标识,试图刹住AI内容泛滥的列车。内容平台要建立AI应用生态,必须将其与站内生态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正向的“化学反应”。电商平台在内容缺口撼动其垄断地位后,将生成式AI视为修补短板的“良方”。淘宝倾注资源打造“淘宝问问”,集成阿里云大模型,但转化成本较高的设计影响了用户使用率;百度则推出“百度优选”电商新品牌,以隐晦方式将AI导流入口植入搜索框,链接创作者测评与商品链接。
搜索框作为电商平台的核心抓手,承载着用户心智与认知,是植入AI工具的最佳选择。淘宝问问划分了“资深导购员”等五大功能对应消费场景,提供商品链接,但AI种草内容的说服力仍有待提升。垂类平台则从应用场景破局,WPS AI瞄准数亿打工人的办公需求,携程问道深耕旅行场景,均依托自身数据优势打造AI应用。这些平台在技术积累上虽不及大平台,但高质数据源提升了AI算法精准度。
互联网平台对AIGC的应用正描绘出一个确定的未来:AI工具将全面渗透人类生活场景,人类终将与AI同行。但在这场征途的起点,如何将AI技术收束于规则之内,如何创造更多实用价值,成为平台必须冷静思考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