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间秘探》(ID:MESPACE007),作者郑佳铌,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今年中秋国庆小长假期间,不少游客选择连锁品牌民宿,主动避开潜在风险。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显示,花筑、隐居乡宿、西坡、云上四季民宿、大乐之野等品牌成为消费者TOP5热门选择。近年来,国内民宿凭借其“非标”特性,对抗酒店标准化,成为备受市场追捧的住宿产品补充。然而,其“非标”的服务、价格及品牌也引发消费者诟病。市场和监管部门呼吁民宿在坚持特色的同时,提升服务标准与价格“酒店化”,连锁化趋势是大势所趋,还是违背规律的悖论,值得探讨。
节假日,民宿“战绩”斐然。木鸟民宿发布的《2023中秋国庆假期民宿消费报告》显示,平台国庆假期民宿订单达2019年同期的4.3倍,乡村民宿订单达4.8倍。游客出游半径显著增加,跨省游民宿订单占比超80%。为推动民宿产业提质升级,培育等级旅游民宿、打造品质民宿已成为各地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
北京市文旅局召开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会议,提出2025年培育800余家等级乡村民宿,实施文化内涵提升、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民宿+”三大工程,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浙江文旅厅在经验交流中强调,民宿已成为浙江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极,高品质等级民宿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随着民宿等级划分逐步完善,各地纷纷开展等级民宿培育大会。全国首批等级旅游民宿主人培训班在成都市大邑县举行,浙江明确指出民宿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民宿等级划分持续优化,各地培育高品质等级民宿成为趋势。国内乡村民宿起源于特定旅游目的地,但过度发展导致无序,引发对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视。如今,多地培育等级民宿,旨在推动民宿标准化、规范化,以高等级民宿助力乡村提质升级。
品牌连锁化成为民宿提质的重要选择。莫干山民宿通过连锁化扩张或集群化发展降本增效,推动标准化进程,提升品牌知名度,挖掘周边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提质。各地培育等级民宿多采用“莫干山”模式,推动民宿标准化发展,触发连锁化爆发。
民宿业加速洗牌,单体店民宿逐渐走向连锁化品牌化。2017年相关部门发布民宿分级标准,2019年文旅部发布新标,2021年再次更新,民宿分级标准持续优化,各地打造标准化民宿,推动连锁化发展。民宿“先天不足”催生连锁需求,产权和经营权分离、商业模式缺陷导致单体店难以持续经营,助推民宿走向连锁化。
品牌刚需带来“安全感”。消费者在外旅行首选连锁品牌住宿,认为品牌是安全背书,连锁化代表质量与服务的保障。消费升级下,连锁化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由之路。民宿业标准化持续拉长,市场需求先天缺乏,连锁化成为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民宿连锁化赛道面临“连而不锁”困境。2013年民宿开始火爆,2015-2016年进入高速发展期。全民休闲度假时代,民宿站在创新升级风口,获政策与资本双重助力,开始连锁化发展。竞争加剧带来“优胜劣汰”,星火燎原的民宿行业迎来大公司、大资本布局,如如家、绿城等。民宿市场投资增速远超房源增速,竞争激烈,头部品牌占据大半市场。
连锁路上的各端相“卷”。品牌民宿规模扩大,产品端开发山景房、观云房、悬崖房等,人文景观方向深度开发;价格端“价格战”激烈,行业进入多方面内卷阶段。民宿市场趋向规范化,服务将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内卷”将持续。
经营模式下的“人才稀缺”。民宿成本把控能力弱,运营问题凸显。高端酒店运营人才未必适合民宿,其规模化和流水线模式难以控制成本,民宿恰恰不需要这些。专业运营人才匮乏是民宿行业短板,阻碍升级与连锁化发展。
民宿连锁化赛道火热,带来经营压力与转型升级机会。如何应对挑战,化压力为动力,是每个民宿业者应思考的课题。着眼未来,如何优化“连锁之路”?
风口下依旧“数量为王”。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是利好的发展方向。大乐之野通过连锁化积累规模量和品牌力,以低成本拿到开发用地,带来巨大成本优势。民宿应坚持“以数为王”,利用规模效应进行集中采购、营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民宿特色不可丧失。民宿行业对民宿和度假酒店的界定模糊,连锁化趋势下,规模化和标准化可能导致民宿丧失个性,沦为商业的奴隶。民宿的个性化和反效率特质是其核心竞争力,避免连锁化民宿丧失特色是基本要求。
“软服务”考核不能停滞。消费者对住宿服务和体验重视程度提高,亚朵酒店以“软服务”实力赢得市场认可。民宿应搭建“软服务”体系,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获得全新利润增长点和溢价空间。
综上,民宿品牌连锁化易于打造传播性品牌,锻炼资源整合能力和管理能力,助力规范发展。未来,民宿业应克服困难,在连锁化促动下诞生更专业的管理团队,形成更标准的民宿市场。标准与非标并无悖论,民宿所有“标准”动作,或许都是为了保证“非标”个性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