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创想7月21日专稿 今年三伏天已悄然来临,随着盛夏脚步的加快,上海市民近期纷纷发现,城市中的蝉声较往年明显增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盛夏风景线。不少居民反映,夜幕降临后,蝉鸣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人因此饱受失眠困扰;更有趣的是,部分树下出现了蝉液滴落现象,引发网友热议,#上海蝉尿如下雨#话题更一度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面对这一现象,昆虫专家给出了专业解释。原来,这背后隐藏着”蝉大年”的自然规律。蝉类存在典型的”大小年”现象,其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这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既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湿度、气温变化等环境条件,也涵盖生物因素,例如天敌数量、食物资源分布等生态关系。今年恰逢蝉的大年,不同生长周期的蝉品种叠加爆发,多种蝉类同时迎来繁殖高峰期,导致整体数量远超往年。
据了解,蝉的生长周期极为特殊且漫长。以常见的黑蚱蝉为例,其生命周期通常需要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地下蛰伏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蝉以植物根系汁液为食,经历多次蜕皮,不断积蓄能量。当生长周期达到临界点,且环境条件恰好满足时,便会迎来大规模破土羽化的壮观景象,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蝉大年现象。
专家进一步指出,虽然今年蝉的数量显著增多,但并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实质性影响。蝉的成虫阶段寿命短暂,通常只有短短几周时间,最长的也不过一个月左右。它们的主要活动集中在交配和繁殖,鸣叫时间也相对有限。因此,市民无需过度担忧,这只是一次自然现象的正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