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白鲸出海,作者李爽,经站长之家授权转载发布。2013年,一款名为「LULU」的创新应用凭借其独特的女性对男性评分机制迅速走红。十二年后的今天,一款功能相似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再度掀起热议,「Tea」一度登顶美国iOS下载总榜榜首,最新排名仅次于ChatGPT。「Tea」并非新晋产品,而是由前Salesforce产品经理Sean Cook于2023年推出的。据官网介绍,Cook的灵感源自母亲真实的线上交友经历——母亲不仅遭遇过“照骗”,还曾与有犯罪记录的人产生接触。「Tea」应运而生,旨在帮助女性规避此类风险。
与以帮助用户结识他人为目标的Dating App不同,「Tea」的核心价值在于“帮你绕开谁”。目前该应用仅服务女性用户,让她们在与潜在对象建立进一步关系前,获取来自“前人”的风险提示。应用商店数据显示,7月「Tea」在美国iOS榜单经历了两波显著冲榜浪潮,尤其在7月17日后,一度登顶总榜并连续多日霸榜。近期单日下载量已达17万,较上月均值增长超20倍。内购收入同样表现强劲,近30天累计达20万美元。
「Tea」并非开创式产品。早在2016年被Badoo收购后取消相关功能前,「LULU」就曾开创先河,后来各类地域性Facebook社群如“Are We Dating the Same Guy”(成员超百万)也承接了类似需求。这些社群虽形式各异,但都反映了市场对安全约会的迫切需求。我们特别关注「Tea」相较于前者的创新之处,它能否在舆论漩涡中立足,抑或重蹈众多前辈的覆辙?
「LULU」向左,「Tea」向右
提及「Tea」,许多海外互联网用户会联想到「LULU」。这款由前牙买加网球奥运选手Alexandra Chong于2013年创立的应用,最初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的女学生中流行,采用邀请制后扩展至全美。当时,「LULU」的女性用户需对男性的外貌、幽默感等多维度评分,形成综合评分,且不开放评论以避免语言攻击风险。然而,「Tea」的玩法更为激进。据Business Insider实测,该应用主页展示匿名用户上传的男性照片信息流,照片下方设有红旗(危险)和绿旗(安全)标识,代表社区用户的投票。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信息和匿名讨论。这一设计虽引发隐私与人身攻击争议,但「Tea」巧妙地将女性安全作为挡箭牌。
「Tea」海报海外作者Lindsey Ellefson曾是「LULU」用户。她指出,「LULU」更像八卦评分网站,娱乐属性强;而「Tea」聚焦安全,定位严肃。这种差异体现在产品发展方向上:·「LULU」最初女性专属,后开放男性注册,男性可通过照片和话题影响评分,并成为付费点;用户可删除资料或拒绝好友添加;·「Tea」严格限制男性用户,讨论信息不外传。注册需上传照片验证性别,经审核后才能查看平台信息,全程禁止截屏,确保社区封闭性。围绕安全核心,「Tea」加入反向图片搜索、社交平台溯源、背景调查等付费功能,但平台内检索讨论仅提供每月5次免费额度。「Tea」的订阅价15美元/月,用户也可通过邀请3位好友解锁权益,团队承诺将10%收益捐给慈善机构。
对比「LULU」的发展,「Tea」可谓势如破竹。前者用一年达成百万用户,后者一周内90万用户涌入等待名单。安全需求或许更迫切,时机也恰到好处。社媒监测公司PeakMetrics指出,7月17日是关键节点。当天X和Reddit对「Tea」讨论升温,其排名随之攀升。巧合的是,同日Coldplay“亲吻镜头”事件引发科技界丑闻,间接激发了人们对亲密关系安全的关注,为「Tea」热度加码。
在女性聚集的TikTok和Instagram,「Tea」也积极布局。创始人Sean Cook聘请网红Daniella Szetela担任社媒总监。作为专注女性话题的创作者,其单月全网浏览量超600万。主导「Tea」社媒内容对她而言得心应手。早期官方账号多由Daniella出镜,其主导的TikTok和Instagram分别积累20万和25.4万粉丝。她分享内容策略:以简洁视频传达核心功能,如“输入电话号码查询背景”,激发用户好奇心。Instagram官方账号近500条内容持续制造话题。Business Insider记者Amanda Hoover指出,这类社群流行源于传统系统对女性投诉反应不足,主流约会App在移除危险男性方面也屡屡失职。真正的改变需从教育、同理心入手,而非让女性扮演网络警察。
写在最后
随着热度攀升,「Tea」的争议也日益凸显。作为匿名社区,「Tea」难逃恶意与风险滋生的困境。早在5月,团队每周就面临3起法律诉讼,已组建法律团队应对。但用户量激增后,诉讼风险可能倍增。上周五,「Tea」又曝出重大数据泄露事件——黑客获取7.2万张图像,包括用户身份验证照片。女性安全匿名社区的外壳尚未稳固,平台已陷入“舆论在外、漏洞在内”的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