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32岁厨师小吕(化名)近日因长时间在闷热厨房工作,回家后突发头晕乏力,体温竟飙升至38.7℃。起初他以为只是普通中暑,并未引起重视。然而凌晨时分,小吕在浴室突然晕倒,被发现时已意识模糊、浑身滚烫,被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结果令人震惊:肌酐值超出正常值5倍,肝脏指标AST突破2000U/L,肌酸激酶高达22453U/L,肺部CT显示感染迹象,降钙素原指标更是超出正常范围400多倍,全身多器官正经历”炎症风暴”,功能急剧衰竭。急诊医生迅速确诊其为热射病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医院抢救团队立即启动热射病救治流程,对小吕实施冰毯降温、肝肾功能保护、持续CRRT(肾脏替代)治疗及抗感染等综合抢救措施。经过7天的生死搏斗,小吕终于苏醒。数日后,其体温、肌酐及肌酸激酶等重要指标逐渐回落至安全范围。小吕的案例为高温天气下的健康安全敲响了警钟。
医生提醒,高温天气下,出汗异常(过多或过少)都是危险信号。若全身持续大汗,合并高热、烦渴,常提示病情危重,尤其当胸闷伴随大汗淋漓时,需高度警惕冠心病、心绞痛、心衰甚至心梗。而心梗出汗与中暑出汗有所不同,心梗以冷汗为主,集中在颈、额、手心脚心,皮肤发凉;中暑则汗多在前胸、后背、额头,皮肤温度高。此外,高温无汗更为凶险,长期无汗会影响皮肤代谢废物排出及气血运行,可能导致消化问题、心慌心悸,尤其要警惕致死性热射病,其表现为核心体温极高(常40℃)、皮肤干热无汗、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医生还特别提醒老年人,由于对温度不敏感,在通风不良的闷热室内易中招,因二氧化碳积聚、缺氧导致体温调节失灵,诱发中暑甚至热射病。高温天气下,每个人都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及时识别危险信号,避免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