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由机器人引爆的重估风暴,或许已超乎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的预期。当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惊艳亮相,全网目光聚焦于其“拉链”设计,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不少批评者认为何小鹏在刻意营造戏剧效果。这种不信任,恰恰折射出市场对中国车企的固有印象——擅长堆砌配置、精于营销,但在真正的具身智能科技领域却显得力不从心。市场越是质疑机器人内部是否藏有人工操控,那把最终亮出的剪刀就越显锋芒。何小鹏追求的,并非简单的信任,而是希望通过这一契机,迫使资本市场重新审视小鹏的真正价值。当小鹏真的用剪刀划开IRON的腿部覆盖,露出精密的机械结构时,资本市场对小鹏的旧有估值体系也被一并打破。11月10日,小鹏汽车美股收盘大涨16.15%,次日又上涨近8%,股价触及28.07美元/股,创下年内新高。港股表现同样亮眼,11月11日大涨17.93%,12日开盘时更是创下近三年新高,最终收于105.2港元/股。股价的剧烈波动背后,是市场突然发现,小鹏用于造车的AI与智驾技术,竟能创造出如此灵动的机器人。这一突破让“蔚小理”的标签被悄然撕下,小鹏被直接拉到特斯拉的坐标系中进行重新对标。这不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的自我证明,更是市场对中国科技真实实力发起全面重估的具象化体现。
IRON机器人助力小鹏股价飙升小鹏汽车正经历一场全新的价值重估。美东时间11月11日收盘,小鹏美股涨幅高达7.80%,股价来到28.07美元/股。而前一天,小鹏的港股与美股均大涨超15%,双双创下年内新高。这一波股价暴涨,源于市场对几天前亮相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的高度关注。11月5日,在小鹏科技日的舞台上,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的IRON以优雅的“猫步”登场,瞬间引爆全场。其全身82个自由度设计,结合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和全包覆柔性皮肤,使得行走动作自然连贯,不少网友纷纷猜测这是否是真人穿着机器人外壳的表演。更令人瞩目的是,IRON也是业内首款宣布采用“全固态电池”的人形机器人。在算力方面,IRON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三颗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算力总和高达2250TOPS,并首发搭载第一代物理世界大模型,通过构建「VLT + VLA + VLM」的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实现“对话、行走、交互”三大高阶智能功能。
很快,中外互联网上掀起了质疑风暴。“特斯拉的机器人走路都没有这么利索,里面肯定有人,不然走路不可能这么丝滑。”这一代表性评论道出了大众的普遍怀疑。面对汹涌的质疑,何小鹏在24小时内迅速做出回应。11月6日,他发布视频,亲自展示IRON的背部、右手小臂和右手的“肌肉”结构,证明其为纯机械设计。但质疑并未完全平息。11月7日,小鹏团队更进一步,在IRON通电运行状态下,当场用剪刀剪开其腿部覆盖件,露出内部的机械构造。即便“受伤”如此,IRON仍能继续行走。何小鹏引用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场景来形容当时的处境,“为了证明吃了几碗粉而‘剖开肚子’”。他也在现场一度哽咽,感慨道:“人们不相信一个强大的机器人技术能来自一家中国公司……这限制和束缚了我们,就像十年前很多人不相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能做好一样。”从被质疑是真人模特,到拍一镜到底视频证明是真机器人,再到直播剪开肌肉证明,小鹏用一系列行动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品牌形象。当前,全新一代IRON是小鹏猛攻“物理AI”的代表性终端样本。IRON上所搭载的技术,代表了小鹏在软硬件以及生产制造方面的综合实力,这些能力让小鹏不应该再被仅仅视为一家造车公司。
资本市场迅速给出了积极反馈。截至11月12日,小鹏美股总市值突破260亿美元,港股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多家顶级投资机构纷纷发布报告看好小鹏汽车。摩根士丹利上调了小鹏的目标股价,认为小鹏自身定位从电动汽车制造商拓展至多元化人工智能应用领域,预计这一战略将为小鹏带来非对称优势,不仅能对抗电动汽车同行,还能与成熟科技公司竞争;德意志银行在报告中称“小鹏汽车迈向具身智能全球领导者地位一大步”。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点赞了关于小鹏机器人的视频,并表示:“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我非常尊重中国的竞争对手,中国有很多聪明、勤奋的人。”对于小鹏而言,IRON机器人作为集结了当前众多技术与能力的样本,它已完成了当前的使命——它迫使市场重新审视了小鹏的AI能力,小鹏也如愿等来了自己的重估时刻。

应用场景仍是最大考验这一次小鹏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的亮相,也被行业认为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的DeepSeek时刻。有行业人士表示,正如DeepSeek在生成式AI领域带给外界的震撼一样,小鹏IRON机器人也代表着中国的人形机器人给世界的震撼,这也是对过去“中国造不出顶尖机器人”迷信的当头一棒。在过去的大半年中,从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开始,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以各种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跑马拉松的、踢足球的、走秀的,还有强调实用性准备进入工厂场景的,不论它们具体的表现如何,但市场热度空前。IDC咨询也预测,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据近半份额,并以近15%的复合增长率位居全球前列,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行业玩家们也从技术、商业等方面给出新的答案,助力这一行业快速落地。也因为行业热度加速产业链布局完整,IDC咨询认为,人形机器人竞争已进入“中国时间”。
前景并非一片光明。在小鹏的IRON机器人引爆互联网之后,高盛在调研中国一些机器人公司之后发布的报告称:“大多数供应商都在积极规划中国和海外产能,以支持人形机器人的潜在量产,但尚无公司证实接获大额订单或已有明确的生产时间表。”很快,11月7日、10日、11日,机器人概念指数、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连续阴跌三个交易日。这也意味着,市场对于机器人的态度并不是长期稳定的。IDC中国机器人与物联网领域研究经理李君兰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市场的重要力量,具备迈向具身智能机器人下一个阶段的产业链、技术和应用基础,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然而,要成为最终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并非必须拥有最前沿的技术,更关键的是与技术趋势产生交叉或重合,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成功的商业应用。也就是说,商业应用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考量。
在应用场景方面,各家都有不同的思考,市场上的热门公司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商业化路径。特斯拉的逻辑是用“超级工厂”这个极致场景定义机器人,特斯拉自己的超级工厂已经预订了1万台Optimus,用来搬运电池包、安装内饰件。何小鹏明确表示,目前让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拧螺丝”或进入家庭做家务,并非最佳应用场景。在执行精细或高强度任务时,造价高昂的机械手损耗较快,且家庭环境下的安全性挑战巨大。当下,小鹏的目标是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首批将进入商业场景提供导览、导购、导巡等服务。比如,IRON计划于2026年进入小鹏汽车门店,承担讲解服务等工作。在实际的应用中,产品可以实现快速迭代数据、摊销成本。当前,小鹏已宣布与宝钢达成合作,IRON将入驻宝钢,在巡检等复杂的工业领域探索应用场景并迭代进化。面向更长远的未来,何小鹏认为,人形机器人在迭代中也会出现像Iphone4一样划时代的产品。并且,“汽车在全球是10万亿美元的市场,一年生产9000万台车,而机器人则是20万亿美元的市场。当然它不会这么快(实现),可能需要10-20年的时间。”何小鹏预计,10年以后,人形机器人的年销量将超过100万台。在具身智能领域,一场全新的竞赛已然开始。中国人形机器人的DeepSeek时刻之后,小鹏也将和行业一起,探索真正转折性、划时代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