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报道,8月16日,备受瞩目的第五届“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颁奖仪式在广州隆重举行。这一活动不仅是对优秀学术成果的表彰,更成为我国法律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颁奖仪式期间,备受期待的我国首个法律领域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正式对外发布,同时同步举办了“人工智能+法学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我国法律人工智能技术正从学术探索阶段稳步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
本次系列活动以“赛事颁奖+成果发布+学术研讨”的创新形式,成功搭建了一个连接法律科技“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旨在为推动中国法律服务的数字化和普惠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和实践指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王燕玲教授团队历经多年研发的“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已顺利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彰显了其在技术上的成熟度和合规性。
该模型采用**“先进通用大模型+专业垂直大模型”**的双引擎架构,实现了对超过2亿份裁判文书和420余万部法律法规的深度整合。通过结合法律知识图谱和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该模型能够在多种复杂法律场景中精准排除“外行概念”的干扰,提供可溯源、可验证的法律依据和权威回答。与通用大模型相比,“小包公”具备独特的动态学习机制,能够根据实践反馈持续迭代优化,并以法律为准绳动态干预回答的准确性,确保了其输出结果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法律专家普遍指出,法律AI技术的普及将有效缓解我国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国70万执业律师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而部分西部县域甚至没有律师事务所,导致法律服务资源严重失衡。智能法律系统的广泛应用有望成为普惠法律服务的重要补充,为更多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支持。
王燕玲教授认为,法律大模型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应用,有望在行政复议、检察监督、合同合规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示范效应,为我国法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的正式发布,我国法律科技领域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为构建更加公平、高效、普惠的法治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