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科技讯 9月22日,ChatGPT的横空出世在中国点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燎原之火,各大创业公司和科技巨头纷纷紧随其后,争相发布自家研发的大语言模型。这场热潮之下,却暗流涌动。投资者纷纷发出警告,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成本与利润压力不断攀升,大模型行业即将迎来一场残酷的洗牌。
据里昂证券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推出至少130个大语言模型,占据全球总量的40%,仅次于美国的50%。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公司还宣布了数十个针对特定行业的专属大语言模型,这些模型与各自的核心模型紧密相连,展现出强大的行业定制化能力。目前,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科技巨头纷纷亮剑,积极推广自家的核心大模型。腾讯高管在本月的一次发布会上更是将这场竞争称为“百模大战”,可见其激烈程度。
然而,在这场喧嚣的竞争背后,投资者和分析师却保持着冷静的观察。他们指出,大多数大模型尚未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还得应对成本飙升的巨大挑战。麦格理集团中国互联网和数字资产研究主管埃斯米鲍(Esme Pau)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那些功能最强的大模型才能存活下来。”她预测,随着企业争夺用户,市场将出现整合和价格战。埃斯米鲍补充说,几家领头羊已经表示,他们将通过价格战来获取市场份额,这让人联想到阿里巴巴和腾讯旗下云服务当年采取的竞争策略。
埃斯米鲍进一步表示:“未来6个月至12个月内,在芯片限制、成本高企和竞争加剧的影响下,功能较弱的大模型将逐渐被淘汰。”这无疑给那些还在观望的创业公司敲响了警钟。
卓源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袁宏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最终只有两到三家通用大语言模型会主导市场。因此,在选择投资哪个创业公司时,他会优先考虑那些拥有经验丰富创始人的团队。其他分析师也指出,鉴于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广泛的服务网络,他们的先发优势将是最大的。这些巨头财力雄厚,最有希望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他们可以轻松地将生成式AI服务作为附加插件提供给云用户,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凤凰网科技《AI前哨》将持续关注这场大模型行业的激烈角逐,为您带来最新最全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