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备受瞩目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峰会暨中关村科学城科创大赛颁奖典礼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隆重举行。本次盛会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海淀区政府以及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汇聚了行业顶尖专家、企业领袖和科研精英,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趋势。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在致辞中明确指出,北京将坚定不移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通过不断优化体制机制,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的核心优势,加速前沿技术研发进程。他强调,北京将着力提升算力与数据资源的统筹供给能力,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生根,持续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战略引领,目标明确:《中关村科学城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正式发布活动现场,海淀区区长李俊杰郑重发布了《中关村科学城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北京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区和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300亿元,集聚大模型企业、科研机构超过100家。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海淀区将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和前沿研究,围绕大模型、通用智能体、科学计算等领域开展基础和前沿创新研究,抢抓国际前沿布局机遇;二是推动大模型创新体系发展,支持大模型全流程关键技术攻关,建设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数据工具和共性技术平台等,完善大模型评测和标准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研究,探索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三是构建活跃的创新生态,在人才服务、孵育体系、资本支撑、产业空间、应用场景、国际合作、行业自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数字浪潮,算力先行:北京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正式启动建设智能算力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产力,是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为有效解决当前算力资源紧缺问题,加强本地算力资源保障,北京市与各区将合力共建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打造高速互联、高效调度、安全可靠的智算体系。该平台选址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由北京电信和京能集团共同承建4000P公共算力,为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高质量、普惠、开放的公共算力服务。
资源集聚,凝聚合力: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正式启动建设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已成为各国抢抓发展机遇、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所在。得益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良好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海淀区已集聚超过70家大模型企业和科研机构。为更好支撑大模型产业发展,海淀区将全力打造“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以东至学院路、南至知春路、西至万泉河路、北至清华西路-清华东路,约9.5平方公里的区域率先建设集聚区核心区。在核心区内,首批重点建设五道口人工智能产业园、北大西门人工智能产业园、中关村西区人工智能产业园、清华科技园等4个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未来,还将继续拓展引领区和发展区。同时,海淀区将在全区范围内积极推进大模型场景应用落地,聚焦城市治理、政务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发布了首批7个标杆场景。
开放共享,生态协同:智源发布向量模型训练数据集向量数据集为大模型提供了高效的数据存储和查询支撑,是大模型落地应用的重要条件。为进一步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支撑大模型创新发展,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了涵盖中英两种语言、包含3亿条数据样本的向量模型训练数据集。
以赛聚才,以赛兴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大赛加速发力2023中关村科学城科创大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指导,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主办。活动当天上午,大赛总决赛率先举行。经过激烈角逐,评选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8名以及潜力奖20名,并在现场接受颁奖。该项赛事由中关村科学城发起,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互联网3.0等前沿领域,自5月正式启动以来,共吸引国内外288个优质项目报名,涌现出智谱华章、粤聚粤昇、深势科技、光子晶体、千诀科技、基流科技等一批高潜力、高成长、高价值的优质科创企业。为拓展大模型行业应用,加速引领我国大模型产业发展,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正式启动北京市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大赛,设置智慧政务、医疗服务、金融服务、产业升级、智慧城市、文化教育等6个赛道,评选一批创新性强、成熟度高、示范性强的优质典型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