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余蕊均,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江西“环江西经济圈”发展遭遇瓶颈,九江市人社局近日在回复政协委员函中坦言,受经济环境、政策宣传、信息调度等多重因素影响,本地13所高校毕业生留浔就业率极低,人才流失问题严峻。作为江西的“南门”“北港”,九江与赣州虽同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却因人才争夺陷入困境。近年来,九江在“江西第二城”的称号争夺中逐渐失声,人才外流趋势加剧。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2021年九江高校毕业生留浔率仅为12%,分别吸引5976人、4812人就业,而同期流出毕业生达4.26万人。若能将留浔率提升至50%,九江或能实现人才“转正”。当地人社局强调,高校未能有效输送人才将导致产业活力不足、消费市场萎缩,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省内GDP第三城,九江的人才困境折射出江西普遍存在的难题——在创新驱动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高校教育质量与产业升级水平直接决定人才吸引力。江西虽拥有108所高校位列全国第12,但高端研发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构成产业升级的严重制约。早在2021年,江西便推行全面放宽城镇落户政策,试图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如今,江西在人口吸引战中面临更大压力,如何实现从“引得进”到“留得住”的转变,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01九江人才流失背后:经济吸引力不足成主因。当地人社局指出,九江产业结构相对传统,高科技、新兴产业布局不足,难以满足高校毕业生对职业发展的期待。在薪酬待遇相近的情况下,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一线城市或发达地区发展。即便部分岗位薪资达标,因社交生活配套、教育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短板,也难以留住人才。数据显示,2022年九江GDP突破4000亿元,位列全省第三,仅次于南昌和赣州,但人均GDP仅为8.15万元,居全省第四。与南昌、新余等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居民收入方面,2021年九江在岗职工年平均收入8.26万元,低于南昌、赣州,更无法与武汉、长沙等周边城市竞争。作为沿江开放城市,九江虽具备区位优势,但在区域竞争中仍显不足。芜湖、岳阳等城市人均GDP均超过12万元,远高于九江。高校毕业生留浔率偏低,只是九江人才流失问题的冰山一角。继2020年常住人口减少12.85万人后,近两年九江人口持续外流,而南昌、赣州在“强省会”与“省域副中心”战略推动下实现人口净流入。若能将半数毕业生留住,将从根本上扭转九江的人口态势,为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注入新动能。
02高校资源分布不均与政策落地难题。江西108所高校中,南昌集中了半数以上资源,九江在人才吸引方面处于劣势。官方数据显示,近两年九江近9万毕业生仅留存约1万人,除经济因素外,就业信息不对称、政策宣传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当地人社局坦言,人才新政20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进度滞后,部分县区存在“等靠要”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发布的《关于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人才集聚高地的若干举措》明确提出,博士、硕士分别可获得10.8万元、5.4万元生活补贴,“双一流”本科生享受同等待遇。对于刚刚突破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地级市而言,这无疑是重金吸引人才。但在全国人才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九江仍需付出更大努力。政策目标设定五年内引进高端人才100名、实用型人才50万人,主城区人口突破150万,彰显了九江打造人才高地的决心。今年5月举办的“庐山院士对话”活动,邀请40余位院士专家为九江发展把脉,正是其提升城市影响力、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举措。江西同样将人才宣传纳入战略布局,省委书记尹弘在会见院士专家时呼吁发挥行业影响力,帮助江西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03江西人才战略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江西1352.09万流动人口中省外人口不足10%,而633.97万人流向外省,其中广东、浙江分别吸纳230万、158万人。这一数据印证了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吸引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近年来,江西通过南昌都市圈建设、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等举措提升区域竞争力,但一季度GDP增速垫底的情况也暴露出发展隐忧。江西最新战略将产业升级置于首位,明确要“做优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以九江为例,其6个千亿产业集群虽已形成,但人社局反映的用工短缺问题表明产业层次亟待提升。224家企业用工需求中,7.48%集中在城西港区,其中TCL、艾美特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普工需求占比最高。为此,江西正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前两期“庐山院士对话”聚焦冶金、石化、电子信息等产业,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设立更是体现了其借力科技突破的决心。在区域竞争中,江西正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效,实现赶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