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ThinkingSlow缓慢思考(ID:ThinkingSlow),作者戴汨,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1985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业绩斐然,净资产实现了48.2%的惊人增长。巴菲特曾感慨道:”这恰似哈雷彗星的降临,此生难再遇。”然而,这种高速增长却难以为继,原因在于两大不可持续性因素:一是1964至1984年间低迷的市场环境已不复存在,优质投资标的变得稀缺;二是伯克希尔净资产较十年前膨胀了20倍,进一步压缩了增长空间。作为一位深谙贝叶斯思维的投资者,巴菲特始终强调先探寻基础概率(base rate)。站在1985年的视角,他发现净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过去十年中能维持20%净资产年化回报的寥寥无几。因此,他将伯克希尔的长期能量复合增长率目标设定在15%。1984年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39亿美元利润;而到了1985年,这一数字跃升至57亿美元。通过分析基础概率,巴菲特发现仅15家美国公司能达成这一利润规模。尽管目标看似保守,但他的信心源于三大支柱:长期主义、独立思考与对工作的热爱。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表达信心时总是保持谨慎——这种”保守的信心”背后,是极高的成功概率,因为他从不辜负信任者的期待。站在2023年的我们不妨思考:下一个十年,他的增长目标将设定为多少?
一、机构投资人的行为逻辑
巴菲特始终主张伯克希尔股价应贴近内在价值,以此避免股东通过股价炒作获利,而应与底层业务收益保持一致。股价剧烈波动虽不直接影响整体收益,却会造成不同时点入市的股东收益差异,唯有稳定股价才能吸引长期价值投资者。有趣的是,伯克希尔实际吸引的股东多为个人投资者而非机构。按理说机构投资人本应是市场稳定器,但现实却呈现相反现象——多数股价波动剧烈的公司背后正是机构投资者。巴菲特用一则幽默故事揭示这一现象:某石油勘探商死后进入天堂,圣彼得告知其院落已满,勘探商请求对现有住户喊话:”地狱发现石油!”结果所有勘探商蜂拥赴死。圣彼得惊讶之余允许他住下,他却说:”不行,我要跟他们去地狱——即使那是谎言,或许也包含几分真意。”机构投资经理本质上仍是代理人,首要目标是保住职位与高薪。冒风险赢了可能只是老板口头表扬与微薄奖金,输了却是职业生涯危机。因此,最安全的策略就是保持业绩与市场同步,与其他机构经理看齐。
二、管理层期权的双重标准
在商业世界里,管理层业绩常以利润增长衡量,但巴菲特认为必须关注净资产回报率——即利润增长背后资本投入的增幅。否则企业只需通过利润留存实现”伪增长”,如同年化利率8%的储蓄账户,若将利息全部再投资,18年后本息将翻四倍。管理层普遍采用股票期权激励,但巴菲特指出关键在于业绩标准。仍以储蓄账户为例:若账户价值10万美元,年利率8%,信托管理人决定每年利息的1/4用于分红。十年后账户价值将达17.9084万美元,年利息从8000元增至13515元,分红从2000元涨至3378元。假设信托管理人获得十年固定价格期权,将能从账户自然增长中攫取巨额收益,甚至可能降低分红比例。这与现实世界管理层期权设置如出一辙——他们不会给外部人十年期期权(通常十个月已是极限),却轻易为自己制定这种激励。这种设置方式刻意忽略了两个关键事实:1)留存利润会自然增值 2)留存利润存在资金成本。这种期权设计对管理层只有收益无风险,而正确设置应考虑:1)期权需与责任范围挂钩(部门经理期权不应与公司整体挂钩);2)需综合考量公司初始内在价值、留存利润与资金成本。伯克希尔基本不使用股票期权,而是基于部门业绩激励管理层,若需股票可自行购买。巴菲特并非完全反对期权,只是认为管理层应像对待外部投资一样谨慎。
三、纺织厂的沉没成本教训
1985年,伯克希尔关闭了经营20年的纺织厂,这一事件成为公司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自1965年收购以来,尽管净资产回报率持续低迷,巴菲特仍坚持”自给自足”原则以保全当地就业与工会关系。但到1985年,即便如此也难以为继。纺织厂案例揭示了竞争优势中的”垫脚尖效应”——这种思维在多个行业普遍存在。纺织厂每隔几年就要投入巨资升级设备,理论上能大幅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但行业整体来看,每家企业的投资互相抵消,形成非理性竞争。如同游行观众都垫脚想看得更清楚,最终效果与都不垫脚无异。”垫脚尖”带来的竞争优势本质是”通用优势”,与”专有优势”形成对比。例如早期扫帚厂商转型吸尘器,利用电力优势难以形成持久垄断。纺织业面临两难困境:不投资则失去竞争力,投资则资本沉没回报率低。正如Woody Allen电影所言:”人类站在十字路口,一条通向绝望,另一条通向灭绝。”纺织厂教训告诉我们:行业选择比经营能力更重要——优秀资本配置的纺织厂终究只是纺织厂。巴菲特将这一经验凝练为名言:”好声誉的管理层试图拯救坏声誉的生意时,通常是生意本身在拯救管理层。”这启示我们:若身处问题重重的企业,与其修补漏洞不如果断更换赛道。纺织厂案例还证明:账面净资产不代表真实价值——一台5千美元的1981年织布机最终仅售26美元废铁。
四、华盛顿邮报的投资智慧
巴菲特1973年收购华盛顿邮报时,市场对其内在价值评估在4至5亿美元之间,而股价仅值1亿美元。他胜在投资理念:格雷厄姆教导他关键在于以折扣价买入优质生意。1974年公司业务稳健,内在价值持续增长,但股价下跌使持仓市值从1.06亿美元降至0.8亿美元,账面亏损约25%。此时一美元内在价值对应的市场价格不足两角分。CEO Kay不仅睿智更有魄力,趁机大量回购股票。随着股价回升,这笔投资获得三重红利:1)公司内在价值提升 2)回购加速每股内在价值增长 3)最终股价超越内在价值。到1985年,该投资市值与回购资金合计达2.21亿美元,若投资普通媒体公司,当前市值约4至6亿美元,收益仍远超市场平均。其中1.6亿美元的额外收益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优秀管理层。这一案例完美诠释了巴菲特投资的三支柱:1)好生意 2)好管理层 3)好价格。